对联|因一副对联中了状元,慈禧的一个荒唐决定,竟然选出了“真人才”

毛主席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那么轻工业的张謇是何许人也?
对联|因一副对联中了状元,慈禧的一个荒唐决定,竟然选出了“真人才”
 对联|因一副对联中了状元,慈禧的一个荒唐决定,竟然选出了“真人才”
文章插图
张謇,字季直,咸丰三年(1853)出生于今江苏南通市,因在家中排行第四,又称“四先生”。张謇自幼年时期便由父亲开始教授其识字,天资聪慧的他5岁时就能流利的背诵《千字文》。父亲看到张謇如此聪敏好学,便将其送入私塾读书,还请名师教授知识,旨在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随着张謇年纪渐长,父亲大力支持他考取功名,但张謇的仕途走得并不顺利,连第一关的科举制度都没有闯过。当时的科举有一项规定,“冷籍不得入试”,而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取过功名,也就是“冷籍”,就这样张謇被挡在了科举的大门外。但张謇父亲不甘心,便与老师商量,拜给大户张世德作为侄孙,冒名顶替掺假考试,幸运的他16岁便考中秀才。
 对联|因一副对联中了状元,慈禧的一个荒唐决定,竟然选出了“真人才”
文章插图
本以为此后仕途会一路顺利,但天不遂人愿,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参加一次乡试,5次均未得中。5次未中,本已是比较糟糕之事,但更糟糕的是,张世德还不断的向张謇索要钱财,并且看短时间内捞不到更多的好处,便用冒名顶替之事把张謇给告了。这场官司打了好多年,使得张謇十分狼狈,原本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开始没落。之后在一生知己顾延卿的帮助下,才得以摆脱官司,并加入通州籍,33岁时终考取举人。
 对联|因一副对联中了状元,慈禧的一个荒唐决定,竟然选出了“真人才”
文章插图
张謇在考取举人期间,曾追随军队,加入幕僚,在这期间曾与袁世凯共事,并得到翁同龢、潘祖荫、李鸿章、张之洞等朝中大臣的赏识,邀请张謇加入阵营,但张謇一概婉拒,还是打算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的进入仕途。在随军幕僚期间,得到的赏识,对张謇未来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翁同龢十分赏识张謇,曾想多次在会试中相助,怎奈何频出乌龙,张謇次次陪跑,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41岁的张謇才在机缘巧合之下高中状元。人生除了奋斗之外,运气也是不可少的,那么张謇是获得了怎样的运气呢?光绪二十年(1894),也就是甲午年,因慈禧太后60大寿,便特设了恩科会试,张謇第五次进京会试,正好考了60名。翁同龢想提携张謇,便向慈禧建议,此次恩科会试应选一位有纪念意义的状元,建议以第60名进士为状元,慈禧太后只说有道理,并未表示可否。
 对联|因一副对联中了状元,慈禧的一个荒唐决定,竟然选出了“真人才”
文章插图
后来,翁同龢又想一法,要求60名进士都写对贺寿条幅,作为太后寿宴的礼品。张謇及时抓住这次机遇,细思良久,拿定主意,挥洒写到:“太后寿诞六十花甲轮流转返老还童千千岁,佛祖治国二圣临朝天地应大清江山万万年”,还特意将“年”这个字写出了头。慈禧一一看过这60幅贺联,看到张謇写的时,眼前一亮,甚是高兴,但“年”字出了头,不知如何理解,遂问一旁的张謇。张謇赶忙解释道:“年”字头上本无点,只缘玉帝施恩典,敬祝太后福寿添,百姓人家出头年。太后听了这蜜饯似的话语更加高兴,便脱口而出:“倒是有状元之才”,话音未落,张謇便立即伏在地上磕头谢恩。本是开心时的玩笑话,不料当真,太后转念心想,自己金口玉言,君无戏言,只好将错就错,钦点张謇为恩科状元。
张謇成为状元后并没有长久的在仕途这条路上,光绪二十四年(1898)恩师翁同龢被慈禧罢官,目睹了恩师的遭遇和清政府的腐败黑暗后,张謇便萌生了辞官的想法,不久后张謇果真辞官,并明确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走上了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