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古代三大战略:合纵连横、隆中对、九字三训


 中国|中国古代三大战略:合纵连横、隆中对、九字三训
文章插图
“战略”一词最早用于军事方面,在我国,该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施诈,集大成的战略家们无不是能洞穿瞬息变化的战局,运用谋略立自己于不败之地,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人。这些战略家们所构想的宏伟蓝图,其思想与主张受到各方后人的学习,今天就请读者们与笔者一起,来领略我国古代一些战略主张的魅力所在:【 中国|中国古代三大战略:合纵连横、隆中对、九字三训】一、纵横出山,搅动天下
 中国|中国古代三大战略:合纵连横、隆中对、九字三训
文章插图
战国时期,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没有强健的身体、高超的武力,却能凭借三寸薄唇而搅动天下,他们便是自鬼谷而出,无一不是名动天下的辩士——纵横家。“纵横家”是指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并迅速发展,随着秦国奠定统一基础,他们又如昙花一现般消失,其兴也快,其衰也速。但不可否认,“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的思想依然适用于现代商业、国家战略关系等。鬼谷子关于“纵横之术”的著作也被我国后人甚至是国外一些研究“战略”的学者重新学习。战国初期,七雄并起,但尚未有一国能以一敌众,因此都忙于稳定自己的内政,这段时间是纵横家中“纵派”发展的黄金时期,魏相惠施、秦将公孙衍等都是此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众弱联合以攻伐一强”的合纵联盟。战国中期,秦、齐两强东西对峙,秦更强,而六国惊恐,遂策划“合纵”联合制秦,并于周慎靓王三年(318),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秦国上下惶恐,于是秦惠文王派遣纵横家中“横派”的领头人张仪前去游说联军退兵,第一次合纵攻秦失败,各国中“纵派”失势,“合纵”鼓吹者公孙衍被迫离开魏国,而“横派”大胜,张仪更是升为秦相。
 中国|中国古代三大战略:合纵连横、隆中对、九字三训
文章插图
此后,张仪与公孙衍多次交手,公孙衍多次奔走列国,以图联弱抗强,防止秦齐两国的兼并,因魏、赵、韩、燕、楚五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连横的目的则在于弱国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一起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但在战国时期大都是秦相张仪以强秦“威胁”弱国就范,驱使这些弱国去攻打其他国家,而“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直到战国末期,都是“横强”胜而“合纵”败,各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张仪、公孙衍之辈也被后人评价为:“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二、隆中献计定天下,北伐未捷身先死
 中国|中国古代三大战略:合纵连横、隆中对、九字三训
文章插图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而士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刘备为匡扶汉室,四处求贤若渴,在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推荐下,这位以后的蜀汉开国皇帝三顾草庐,终于见到了这位可比肩管仲、乐毅,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在一所偏僻的茅草房,忽明忽暗的烛火映照着这对在未来相互扶持近二十年的君臣,诸葛亮口若悬河,陈析“三足鼎立”之势,献出“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隆中对》,而刘备更是兴奋得手舞足蹈,夸赞诸葛亮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可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对天下局势分析之清楚,为蜀汉集团几十年发展提供战略蓝图。与主公十余年的陪伴,让诸葛亮从正值壮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了,在白帝城,汉昭烈帝刘备撒手归西,却给诸葛亮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岌岌可危的蜀汉、年轻的少主、互相争斗的内部集团,都让诸葛亮身心俱疲。而为了振奋蜀汉,兴复汉室臣,实现对主公刘备“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承诺,诸葛亮不得不亲自率军南征。在平定南蛮,后方稳定,而魏国国君新立之际,诸葛亮为延续蜀汉,决定出师北伐,在北伐之初,写下了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出师表》,其中以史为鉴,勉励后主“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又抒发自己忧国忧民,明确北伐之意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