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藏冬 中国人的哲学

文字丨物道君
主播丨唐轩
藏冬,是让我们记起那些真正想要的东西。
中国人的哲学,是一个藏字。如美人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半遮半藏间,眼波流转。
如山水画的“留白”,隐藏处,让人充满无限想象。也如琴音将歇,无声处,韵味悠扬。
看似隐藏、潜藏、躲藏的地方,留有余味。因而中国人看冬天,既看见了全然的闭塞,万物的冬藏,也看到了“破”的机会。
中国人的冬天,乃藏冬。
 哲学|藏冬 中国人的哲学
文章插图
· 藏天地 ·
给四季以留白
廿四节气从深秋开始,每一个节气都有一种物候冬藏:蛰虫咸俯,雀入大水,寒虫不鸣。在气象上,虹藏不见,阳气入藏,封河封地。
万物冬藏如若裸露的土地,黑得沉静、冷竣、庄重。一年的肆意喧嚣,都化作了云外事,再一场雪下,天地更归为一色,所有色泽都被掩埋,白得干净。
但雪藏之下,不是平白的空无,而是四季的留白。
东晋时太尉庚亮和陶侃吃饭,端上来一盘薤(xiè)头,庚亮吃时总是留下根部的薤白,陶侃不解地问:“为什么留下薤白呢?”
庾亮答:“还可以种”。这就是“留白”的典故。而冬天抛弃了喧嚣繁杂,其深意就在于不是让我们看见更多,而是让我们看见最重要的美。
 哲学|藏冬 中国人的哲学
文章插图
比如雪后的松树更青,竹林更翠,梅花更香,品味平白中的美意,在朴素处看见繁华落尽的清明。
这是藏冬之美,让天地没有聒噪,没有烦虑,只有素白和清净。
· 藏热力 ·
无声中的伏笔
冬天的气象,无可置疑是一年中最恶劣的,北风卷地,叶摧草折。然而古人说,外面虽冷,但地底下是热的,井水是不凉的。
于是藏入洞府的虫子,不会熬不过冬天;土壤下的种子,不会冻坏死去......穿越漫漫寒冬,一切蕴藏化为来年的惊鸣。
世间自有一种平衡,当寒冷太甚,地底便藏着热力与温暖。养藏之力,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林清玄在乡村生活时发现家家户户都有一本“农民历”,遵着自然的规则,写着何时播种,何时生长,何时收藏。
 哲学|藏冬 中国人的哲学
文章插图
因为经历过生、长、收、藏的生长过程的蔬菜、作物,才是合格的,既有该有的味道,也有该有的气力。冬天的养藏之力,是延续生命的气力,也为了来日的明亮与生长。
但观现代的人,大多不懂得藏力,要显,要红,要出彩,急于求成,却不知藏好才能真正地露,只有十年磨一剑的藏,才有一朝剑出鞘的露。
尽管时光不再,但愿我们都有在自然中安身立命、待时而动的心情。显露有时,藏则藏之,默默耕耘,虽缓慢,但长久。
· 藏闲情 ·
家闲人情满
郁达夫曾说:“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都道围炉煮茗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的人家,不管它门外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蛰居异境。”
如同白居易在一个寒冷冬夜,向友人刘十九发出邀约,“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得益于外部环境的寒冷,冬日之闲总是有个好兴头,烧烧煮煮,吃吃喝喝。
冬天最好便是藏在屋里。一年四季中,跑在外面的日子很多,或为工作奔波,或为不得不的交往应酬,真正留给自己、家人、好友的时间总是很少。
 哲学|藏冬 中国人的哲学
文章插图
冬藏闲情,不为别的,是把自己交还给自己,丰富自己与家人的生活。无论是家人闲坐,喝茶聊天,还是看剧,这样的陪伴,是能够记忆与回味一生的。
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些真的走到很远的,不是不舍昼夜的奔走追逐,往往是人的闲情,家庭的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