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甘南“哈钦木”,有重要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警示|甘南“哈钦木”,有重要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文章插图
“哈钦木”本意为鹿舞,包含有圣者劝化猎人不要杀生的意思,是甘南地区藏族寺院“七月法会”(柔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称“米拉劝法会”。但延续到现在,“哈钦木”除了有劝化猎人不要杀生的含义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象征意义,那就是驱除魔怪、祈求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星高照。
 警示|甘南“哈钦木”,有重要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文章插图
“哈钦木”的兴起与繁荣和拉卜楞寺有着极深的渊源。史料记载,拉卜楞寺自1709年创建后,逐渐成为甘、青、川藏区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寺内丰富的佛教文学艺术和藏区独特的民间歌舞,奠定了“哈钦木”产生的文化基础。“哈钦木”综合了歌舞和其他艺术形式,其构成有说唱、有歌有舞又有较完整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具备戏曲艺术的若干要素,表演中力求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警示|甘南“哈钦木”,有重要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文章插图
“七月法会”每年农历六月举行,主要有两项内容:第一、六月二十日和二十七日进行佛学大辩论,俗称辩经;第二、七月初八进行“哈钦木”(米拉劝法会)的演出。“哈钦木”共分七场戏:第一场,山神阿杂拉出场,戴着面具,右臂绕着红带,手拿着法杖跳舞,以平转技巧结合摆身掘头等动作表示严正净土之意。
 警示|甘南“哈钦木”,有重要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文章插图
第二场,另一山神引领两头狮子入场舞蹈,狮子由两人一前一后顶着,由山神在前驯导,有摇头、摆尾、打滚、跳跃、跑场等动作,以示对佛的崇敬。第三场,锣鼓声中,土地神阿扎出场,黄脸、白发白须,用手扬撒大麦,朝拜大经堂。第四场,两位土地神特合悟瑞上场舞蹈,向大地撒鲜果、大麦,以示对神的祭拜,然后打开背上的经卷,诵经,介绍米拉日巴生平、功德和业绩,后两位土地神引导两位高僧即米拉日巴(每位高僧都背着经书、手拿禅杖、头戴僧帽)入场,绕场一周后坐在太师椅上,两位土地神叩拜后退场。
 警示|甘南“哈钦木”,有重要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文章插图
第五场,两只鹿先后出场,跳跃表演,表示受惊后的恐慌和痛苦,米拉唱着歌诵经说教,劝鹿不要惊慌,死是逃不脱的,纵然侥幸躲开猎人的弓箭,死神来到时,还是逃不脱的。鹿受到教诲,不再慌恐,拜伏在米拉身旁。随后,两个童子赶着两只猎犬上场,米拉再度起身,劝化猎犬不要起杀心,杀生后的因果报应是很痛苦的,猎犬也接受了教诲,拜伏在米拉身边。
 警示|甘南“哈钦木”,有重要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文章插图
警示|甘南“哈钦木”,有重要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第六场,两个猎人挥舞着鞭子,画着红脸,翻穿着弧皮袍,项戴念珠,腰挎大刀上场(贡保多吉),开始各站在一边自言自语,然后互相对话,一边不停地走动和不停地说唱。说唱的内容除介绍地点、人物、自身经历外,大量叙述各种违反教规、寺规的不良行为,以及对各种不良现象的揭发,语言不仅幽默深刻,亦庄亦谐,而且十分犀利,极尽讥讽抨击、嘲笑意味。
 警示|甘南“哈钦木”,有重要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文章插图
第七场,两位猎人发现鹿、犬和谐地侧卧在米拉日巴身边,于是互相指责、争吵,以至厮打在一起。随后,一猎人用箭射向米拉日巴,但箭却折回,使二位猎人大为惊奇,跑到米拉日巴跟前反复观察,以求究竟。此时米拉日巴用歌进行劝化,讲解解脱烦恼、修炼成佛的道理,两位猎人深受教育,表示放弃杀猎之念,皈依佛门。至此,犬、鹿、猎人及其孩子共同欢舞,整个演出在一片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