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度|李叔同为何中年遁空门?一念兴起还是别有深意,4个版本供人揣度


 揣度|李叔同为何中年遁空门?一念兴起还是别有深意,4个版本供人揣度
文章插图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送别》所致处,无人不轻歌。1913年这首传世之作诞生之时,李叔同尚是李叔同。五年后,他在书案前为好友姜丹书之母作完墓志铭,决然断笔而去,入寺出家。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剩身披袈裟、慈悲入世的僧人——弘一法师。堂堂文艺奇才中年遁入空门,是一念兴起还是别有深意,也许我们能从丰子恺的解读中找到答案。李叔同1880年出生在天津,家中经营盐业、票号生意,是天津巨富。李父笃信佛学,常做善事,家中妻妾、子嗣众多。李叔同受家庭氛围影响深重,从小向善,敏感多情。接触新思潮后,李叔同很欣赏康有为和梁启超的革新之举,在求学生涯中紧随进步潮流,心怀家国,后留日深造,醉心音乐和话剧,归国后引领了中国话剧崛起,从事教育、书画工作。落发出家后,他专心传播佛法,书法造诣精深,一生在文艺方面贡献卓著。
 揣度|李叔同为何中年遁空门?一念兴起还是别有深意,4个版本供人揣度
文章插图
39岁那一年,李叔同放弃俗世种种名誉和情感,摇身一变成了潜心修行的弘一法师,这一惊人之举的因由被世人百般揣度,杜撰出多个传奇版本。李叔同早年家境富裕,才情出众,擅长书法,在音律、创作方面都有成就,俨然是风雅卓绝的翩翩公子。风流才子的感情经历大都丰富,李叔同有过四段感情,大都惨淡收场、无疾而终,一段是与早年的原配妻子俞氏,一段是与天津名妓杨翠喜,一段是与上海名妓李萍香,最后一段是日本妻子雪子(又有说是叶子)。李叔同年少时钟爱音律,常常出入剧院、青楼,杨翠喜是当时天津出名的歌妓,容貌清丽,才华出众,李叔同是她的座上宾。两人年少多情,爱好相投,很快生产了情愫。但以杨翠喜的身份,李家自然非常反对他们之间的感情。迫于家庭压力,李叔同不得不与杨翠喜分开,前往日本留学,临别特地为她作诗寄托深情。李叔同留学期间,杨翠喜被人花重金赎身,赠与王爷载振,最终郁结而死。
 揣度|李叔同为何中年遁空门?一念兴起还是别有深意,4个版本供人揣度
文章插图
相传李叔同为此情伤,产生遁入空门的念想。但杨翠喜之事发生于1907年,李叔同在1918年落发,之间相隔十余年,从时间上看间隔过长,并没有必然性。弘一法师“为情所困出家”的说法也就成了捕风捉影的杜撰传闻。李叔同家资产百万,从小过的都是富家子弟的生活,即便因支持革新流转到上海,他也可以从自家在上海的票号里支取钱财。富足的经济条件支持了他肆意、自由的生活,为他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去研究音乐和戏剧,专注发展爱好、发挥才华。但辛亥革命使得李家的生意大受打击,1911年,票号倒闭,李家陷入破产困境,李叔同一下子从富贵先生变成了清贫的文艺学者。有人猜测,经济困顿后,李叔同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因无法面对窘困和现实,所以他才遁入空门。但事实上,自1911年破产到1918年落发,7年间李叔同并未一蹶不振或停滞不前,反而相当忙碌、精彩。
 揣度|李叔同为何中年遁空门?一念兴起还是别有深意,4个版本供人揣度
文章插图
期间,他担任了报社编辑,参与创办了文美会,还到多所大学教授美术、音乐等。经考证,后期李叔同并不迷恋奢华生活,衣食用度都不刻意追求,谈不上“因破产打击”而出家一说。李叔同交友广泛,其中不乏富贵子弟。1913年,好友许幻园家中破产,临行前去与李叔同告别。他于门前唤出李叔同夫妇,说了句“叔同兄,我家破产了,我们后会有期吧”便含泪而别。友人离去后,李叔同独自在雪中徘徊良久,心中百感交集,有感而发,疾书写下《送别》。有人猜测,世道变迁、友人分别让李叔同心中生出苍凉之感,他发现世事都是白云苍狗、转瞬即逝,因而生出了断尘缘的想法。但这一说法从时间和情感上来看都不符合逻辑。1913年《送别》诞生,5年后李叔同出家,时间间隔过长。而且李叔同早年经历坎坷,一系列重大打击都没能让他绝望,仅因朋友分别就痛下决心出家的可能性并不高。李叔同与丰子恺私交甚笃,丰子恺对于李叔同出家的因由给出这样的解释:他遁入空门,我能理解他的心,他出家是当然的。人的生活有三个层次,一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物质是人生活的基础需求。精神能成就人的艺术创作,灵魂是宗教信仰。他认为李叔同在39岁那一年达到了第三种境界,所以才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