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雷州市附城镇河北村被省批准为革命老区村庄。近年来,河北村秉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植入红色基因,致力于乡村振兴和精美村庄建设,打造富裕、生态、和谐的新河北村,被誉为雷州东洋上一颗璀灿的明珠。
文章插图
在该村“妈祖庙”广场的文化碑廊,摆满了一幅幅生动灵现的石碑书法。
24个姓氏村民和谐相处
河北村共6000多人,24个姓氏,其中许、邓、陈是大姓。村庄毗邻大海,属于雷州东西洋中的东洋。过去,村民以踩海为生,后来农渔相兼。近年来,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人数达到2000人左右,当中以建筑工人为主,收入颇丰。由于劳务输出,海滩涂和农田得以规模经营,连片流转。1000多亩的集体滩涂和档口出租,每年集体收入达一百万元左右。
这里村民勤劳,民风淳正。河北村党支部副书记符力说,河北村原有6个自然村,近年来,随着乡村建设房屋相连,田陌互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现统一称河北村。村干部不分姓氏,处事公正、民主,村务公开,管理民主,任何事都经过民主讨论。近年来,所有集体资产承包经过政府平台,向社会公开招标。
“我们村虽然姓氏众多,但历史上都是亲如兄弟,没有隔膜。”正耕作回来走在村道上的肖大伯如是道。
村党支部书记劳波介绍,河北村建村400多年,有着和谐相处的优良传统,“所有集体经济收益用以村庄建设,不分姓氏一律平等对待。不分姓氏资源共享,是和谐相处的秘诀。”他介绍,解放以来,河北村共有三届村支书,并且都是由小姓担任。有一年,姓许的一村民准备参加村支书竞选,但该村许氏乡贤和干部从大局出发,动员其放弃了参选。
目前,河北村多姓氏融洽相处,是名副其实的“五无”村庄。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湛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北村获湛江生态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安全文明小区等荣誉,一条美丽富饶的滨海名村河北村矗立在雷州东洋上。
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交融
12月3日,河北村许氏宗祠等革命遗址重修落成。
许氏宗祠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47年,南路特派员陈汉卿等地下工作者经常在许氏宗祠进行革命活动。当时许氏宗祠是地下党活动的重要据点,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1958年,河北村被省批准为革命老区村庄。
富裕后的河北村人不忘历史,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针对许氏宗祠等革命遗址年久失修的情况,河北村老革命后代许立华再次带头捐资近100万元,与父老乡亲一道,共筹资300多万元,重修了河北村许氏宗祠等革命遗址。外貌雄伟庄重,内部古色古香,许氏宗祠成为该村传承红色基因,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活动中心。
劳波表示,为进一步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在许氏宗祠内准备建设陈汉卿革命事迹陈列馆,以革命遗址为教育基地,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该村“妈祖庙”广场的文化碑廊,摆满了一幅幅生动灵现的石碑书法,正、草、隶、篆、行等形体俱全。劳波介绍,经过多年的搜集,目前已有120多幅石碑书法,下一步准备在人数多的村中公园、休闲点将石碑竖起来,让村民出入见书法,提升文化底蕴,受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熏陶。
“我村有红色精神的光荣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每年70万斤的公粮,都是三四天内完成。”他透露,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村里上百青年参加革命,其中11人在革命中牺牲。
据悉,解放前该村有5个书塾,尊师重教的传统观念在该村根深蒂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该村的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平均每年2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全村大学生达到一千人左右。
中午时分,走进河北村小学的“农家书屋”,一排排整齐的各类图书一尘不染地摆放在书架上,数量多达几万册。“书屋每日正常开放,图书长年借出达到一万几千册。周末到这里读书的,都难找到座位呢。”劳波笑着说,读书蔚然成风,村中几个阅报点,定时派送从未间断。
- 《天天向上》戏曲扮相太惊艳,致敬经典,传播传统文化
- 读叶永烈“红色三部曲”之《红色的起点》
- 非遗年画进社区 传统文化迎新年
-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举办“唱响革命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晚会
- 安庆师大团委:让青年学子做传统文化传播者
- 读传统文化??讲廉洁故事
- 大荔印象:传统文化艺术“跑竹马”
- 王云强教授荣膺中国传统文化品牌“年度影响力人物奖”
- 创作木雕作品 传承红色基因
- 张店四中被评为淄博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