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圆桌|从科学视角看中国山水画中的纹理,会误读吗( 三 )


沙龙:杨崇和对话范景中、白谦慎
在沙龙对话环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分别对杨崇和的讲座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圆桌|从科学视角看中国山水画中的纹理,会误读吗
文章插图
沙龙现场
白谦慎表示把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艺术史的研究当中的大方向是非常可取,他也对杨崇和在讲座后半部分的讲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是关于“像不像”的问题。白谦慎表示,中国古代有很多画论都会提到观察自然界,观察山水,观察花鸟,观察其它的动物,说明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像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一本书,把像分成几种情况:(1)一种像是有意识地学习,直接造成的一种像。比如写得像颜真卿的字就是像颜真卿了;(2)一种像有血缘/师承上的关系,但是两人并不是直接的关联,这种“像”也有可能。(3)一种像是巧合。比如明代城墙砖刻完以后特别像北魏六朝的东西,所以“像”在自然、生活当中也会见到。“偶然的像”在生活当中有,在艺术当中有的。”
 中国|圆桌|从科学视角看中国山水画中的纹理,会误读吗
文章插图
白谦慎
同时,白谦慎还对于讲座中取样分析的方式,因“取样样本”不够完整而表达了并不完全认同的观点。最后,他提及了关于“无序和有序”美的定律的问题。他认为, 这是很理想主义对美的分析,人类今后在世界大同实现之前人类是不是能在美上面,能在多大的程度上达到一致性的问题。
 中国|圆桌|从科学视角看中国山水画中的纹理,会误读吗
文章插图
颜真卿书法
范景中则表示,中国绘画也是有一个科学的逻辑在里边的“假设”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他对“像”的问题也提出了自身的看法:他认为,“像”是有标准的,但却难以讨论。“绘画所遇到的一个问题非常艰难是平面要把立体给画像了。画一个钱币是平面对平面,但是画一个对象的时候,比如画一个人像,画一个山石是平面对立体、对三维的时候就比较麻烦。我们只是从纸面上,只是从照片上截那一段依旧是平面对平面,这个说服力到底有多大?当然这里边也有涉及到统计学、取样的问题等。我现在强调的是我们从平面取样到平面这个说服力有多大?这是关于‘像’的问题。”
 中国|圆桌|从科学视角看中国山水画中的纹理,会误读吗
文章插图
范景中
另外,绘画要有一个语言。一个外行跟一个内行的差别在哪儿?就差在他没有这个语言。“这幅画好,好在哪儿?为什么说它画得好?”画家在用纸,把对象描摹在纸上的时候经过了一个中转站,这个“中转站”就是他的画笔,是他的笔墨。他经过笔墨处理的时候,笔墨把现实描摹在纸上,实际上是使用了一套语言。对于这套语言是美术史家研究的东西,能够把这套语言运用的好是艺术家所实践的东西。这个问题产生了很重要的一个是我们在谈绘画的时候,如果我们离开绘画语言的时候很难谈论一幅画。要谈论《青卞隐居图》,可能会把它放在不是跟一块太湖石对比上,而是先想王蒙在画的时候,即使他面对的是太湖石,他怎样把太湖石这么一个立体的东西转变成一个平面的东西,他用的什么手段,这个时候必须研究王蒙的语言。《青卞隐居图》最早评论,安岐就说:“这是一个水墨山水,是满幅淋漓。” 安岐接着说他的点苔用长点,这是王蒙别开生面,跟以前人不一样。再看王蒙别的画作可以发现其语言是一以贯之的,难道他每次画这个画的时候都想到他面对着太湖石吗?
 中国|圆桌|从科学视角看中国山水画中的纹理,会误读吗
文章插图
元 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
第三,看中国古代的画论,比如《林泉高致》,尽管提到“皴”这个字,但是不会看到一个山水画家如何到外面对着山石画。我们看到的都是他讨论山近看怎么看、远看怎么看,所谓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的问题,也讲四季的样子。这些说的是分类。分类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分类没法描述现实,必须通过分类建立起概念才可以描述现实。中国古代画论里除了笔墨之外谈的都是分类的问题。这是很有意思的,从来不提对着对象写生。至少在元之前画论里没有这些东西。分类把区别性的特征拎出来了,所以说我们讨论绘画的时候,也要注意画家怎样把握区别性的特征。 既然是把握区别性特征、既然是把握一类,肯定画家画的是“共相”。当我们用黄公望的画面从具体的现实当中找这些具体的个别的东西,这不是难找而是比较容易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