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作为“中国蚕桑丝织传统技艺”的子项目,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余杭清水丝绵的制作历史非常悠久。我们在塘北村的党群活动中心,看到了正在制作清水丝绵的几位女性,从80多岁到40多岁,现场合作的几乎是三代人。
丰国需老人曾经为这一工艺申遗,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介绍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丝制成丝绸,价格昂贵。在养蚕过程中,会出现双宫茧,即两个蚕宝宝在一起形成的蚕茧,因为吐丝时相互缠绕,切割后可以看到两个蚕蛹。
这样的蚕茧的丝不像一个蚕的茧那么紧实,无法抽丝做真丝布料。原本是“废料”的双宫茧,在劳动人民的智慧下,变成了做蚕丝被最好的原料。正因为它蓬松,虽然无法做成丝绸,但可以经过一系列工艺制成丝绵,做成蚕丝被。
清水丝绵,贵在一个清字。余杭的清水丝绵品质极好,就因为附近以大运河为中心,河流众多,水清而净,含杂质少,因此成品的清水丝绵白如雪,柔如云,无绵块、无杂质,手感滑,韧性强。
文章插图
这种工艺制作方法,与几百年前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的完全一样。丰国需说,从明代以来,一代代人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正在制作的大姐告诉我们,村里有“杭州金立丝业公司”,从事蚕丝被加工,以工业化的方式在生产这一古老的手工产品。
在旁边的宣传栏里,我看到有一位叫罗婷的女孩,很年轻,她“开淘宝点销售蚕丝被,累计销售一万多条”。
文章插图
- “双厨狂喜”,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八办,你pick哪一个
- 有山有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启景观打造工程
- 2021年度“峄城欢乐汇”启动,还将举行首届大运河民俗文化节
- 隋唐|隋炀帝杨广坚持修京杭大运河,只是为了享受吗?原因其实并不简单
- 隋唐|认识误区:大运河从南向北流,京杭大运河是隋朝建设的
- “北上”“南下”话运河
- 走进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感受千年大运河繁盛景象
- 去大运河畔的富义仓,赴一场文艺跨年趴
- 为何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分量极重的朝代?除了大运河,另有4壮举
- 大运河,“铸”起北京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