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位教授的深度分析焦虑时代,怎样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 二 )


当他把这一决定告诉妈妈时,妈妈只说了一句:”好吧。”
她因儿子的决定失望吗?苦恼吗?无从得知。
达尔考进了壳牌石油公司,半年后被派到东非卖3年石油。
去东非或中国这样遥远的地方一直是达尔的梦想,他当即奔回家告诉妈妈这个消息。达尔写道:
“我是她唯一的儿子,而且我们非常亲密。绝大多数母亲面对这种情况,恐怕都会显得相当难过。3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非洲又那么远,中间不能探视。但我妈妈不允许自己流露哪怕一星半点儿她当时肯定会有的情绪,为的是不破坏我的快乐。”
“噢,你真棒!”她叫道:“真是好消息。这正是你想去的地方,对不对?”
20岁的达尔乘船去了英属东非,二战爆发后就地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后因伤回国。
他的《独行天下》写到这里,详细地叙述着自己如何在利物浦又湿又黑的夜晚,徒劳地寻找妈妈的新住址,又如何在伦敦和妈妈通了3年多来的第一个电话。
即便到这时候,达尔也没有听见妈妈哭泣。当他开口问:”是你吗,妈妈?”电话那端是完全的沉默,达尔于是知道,是妈妈,只有妈妈会这样拼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
这就是一个英国绅士的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儿子、而决不束缚他的成长和发展的教子之道。把爱藏在心里,不无残酷地节制着感情对理智的干扰。
这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母爱。
恰到好处需要的是理智的节制和基于人性常识的理解。一事当前,不需要道德来干预,才是恰如其分的明智。因为道德容易教人上纲上线,不容人基于人性常识的理解,而会居高临下地扭曲人性。
 分析|一位教授的深度分析焦虑时代,怎样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
文章插图
叁有两个关于“分苹果”的故事,值得仔细观察和比较。
故事一:
分析|一位教授的深度分析焦虑时代,怎样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兄弟两个都想吃最大的那个。
妈妈就笑着说:“你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2块,你俩一人一块各自负责修剪,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
结果,他赢了。由此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故事二:
一个中国犯人说,小时侯,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弟弟说了他想说的话,结果被妈妈骂了一顿:“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听了妈妈的话,他灵机一动改口:“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
结果,他受到了妈妈的奖励,给了他最大的苹果。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然后开始不择手段。
同样是分苹果,结果很不一样。前者的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后者那位中国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表演来换取他心中想要的东西。
它们背后各自体现了文化价值观的选择:竞争与获得的理性文化,道德与虚伪的表演文化。
母亲总会遇到类似的两难处境,其实都是很好的教育机会。不过,如果没有把握好,则常常会因为过度或愚昧的母爱而误了子女一生。
以分苹果为例,妈妈应该怎样引导和处理事情呢?
一个有公平心和有智慧的妈妈,可以这样说:
“哥哥和弟弟都想要这个大苹果,妈妈也想要啊,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得到最好的。但是现在只有一个大苹果。如果谁独自分到了这个大苹果,其他人就得不到了。那么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把问题交给孩子们去探究,是一个谦虚和理智的策略。以孩子们的聪明和实事求是的赤子之心来说,他们自会想出诸如公平比赛、用刀切开平分和轮流享有甚至抓阄决定等等可以共享的办法来解决。
这样的话,他们从小就会学会在竞争和合作中公平相处以及用实事求是的智慧来处理利益合理分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