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年|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清爽冬至邋遢年”又是个什么梗?( 二 )


 如年|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清爽冬至邋遢年”又是个什么梗?
文章插图
▲ 《东方杂志》绘“冬至重祀”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年代,人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也许人们以为冬天是收藏的季节,吃下肚的食物也最容易被身体吸收、保藏。我记得自己童年时,我的祖母在冬至日“强迫”我们多吃一点东西,还会讲:“冬节(老家称冬至日为“冬节”)吃东西有补。”而稍富裕的人家则会请郎中开出一张补药方子,根据方子中的药材去熬制药膏,在冬至日开始服用,这种习俗至今乃十分流行。
在冬至来临之前,上海的许多商店备足了所谓的“冬令大补膏”,市民们争购“冬令大补膏”也成了上海的一道风景线。中药的主要药材是所谓的“草药”,大部分取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所以,一般地讲,中药吃不坏人,但治疗效果也不明显,但部分药材有明显的毒性或对健康不利。所以,在配制冬令膏方时,最好还是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不但进不了补,弄得不好反而吃出毛病。
【清爽冬至邋遢年】
江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清爽冬至邋遢年”。这里的“年”即“新年”,传统习俗新年是在除夕过的,所以“年”特指“年三十”。谚语的意思是:如果冬至这一天天清气爽,那么年三十那一天一定是雨天,泥泞的道路使环境邋里邋遢;反之,冬至那天天气邋遢,过年那天就一定是晴空当日,天爽气清。这句老古话流传了不知多少年,但谁也没有去认真地记录和分析——这是否有什么根据。清顾禄《清嘉录·干净冬至邋遢年》中讲:
俗以冬至前后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晴,则主年夜雨雪,到涂泥泞,谚云:“干净冬至邋遢年”。
实际上“邋遢”是“垃圾”早期的写法。免去繁琐的考证,我直接用《辞源》“邋遢”一词的释文作说明:
脏土和扔弃的破烘杂物。本作“邋遢”,“拉”、”“遢”双声、用畚箕敛拾东西的叫“圾”。因属脏土之类、字又改从土字旁,写作“垃圾”。宋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河舟: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成群搬运而去。”又十三诸色杂货:“亦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每支钱搞之。”
“邋遢”的古音接近“le se”,大陆的各地方言于“垃圾”一词的发音是各不相同的,但似乎没有几个地方方言把“垃圾” 讲作“le se”的,而港台的国语电影、电视片中,“垃圾”一律讲作“le se”,我想,这应该是港台方言中保存的“邋遢”的古音。
冬至是一个阳历的概念,而传统的“新年”是一个阴历的概念,冬至一般固定在阳历的12月22日,而“新年”则是农历的一月一日,二者之间的日期是不确定的,所以“清爽冬至邋遢年”只是一谚语,并没有科学根据。记得有一次应邀到电台直播,另一位嘉宾是主营炮仗焰火的商店经理。那位经理说:过年是销售旺季,所以,我们经营炮仗焰火的商店,特别注意过年时节的天气。民间有“清爽冬至邋遢年”的说法,以前遇上冬至天气不好,我们就备足了货,以为可以赚大钱,但到了年夜,阴雨连绵,炮仗焰火大量积压。后来我们就不相信“清爽冬至邋遢年”的传说了。
【冬至不回娘家门】
“冬至不回娘家门”是流传深远的民间俚语,就是出嫁的女儿在冬至那天不能回娘家。许多人以为,冬至是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有些地区,早上七八点钟天才蒙蒙亮,下午四五点钟就暗下来了,如果回娘家,也许早上出门,天黑还赶不到娘家,于是才有“冬至不回娘家门”之说。实际上,古代中国民间有两个重要的祭祖日期,其一就是清明,主要是“扫墓”;其二就是冬至,这一天,全家必须在家里祭拜老祖宗。
 如年|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清爽冬至邋遢年”又是个什么梗?
文章插图
▲ 祖容,即祖宗画像。两代以上祖先画在一张图上的称之为“代图”。
清朝苏州人顾禄《清嘉录·十一月·冬至大如年》中说:
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