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玉|方言也是一种乡愁!老师儿,你的济南话还“地道”么?

很多“老济南”发现,走在大街小巷,传进耳朵里的济南话越来越不“地道”了。他们惯常使用的“么”“老师儿”“郎咸”等被年轻人夹杂着用在普通话里,而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诸多新名词他们也不得不夹杂着用在济南话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市在变化,他们从年幼说到年老的济南话也在变化。
 王德玉|方言也是一种乡愁!老师儿,你的济南话还“地道”么?
文章插图
方言主题公园
“老济南”学说普通话
说了近乎一辈子的济南话竟然成为自己与孙辈情感交流的阻碍,这是让78岁的王德玉始料未及的。今年春节,常年在外地生活的小孙子来到济南,王德玉想亲近却力不从心。他招呼着小朋友想聊几句,小朋友却大声说“爷爷我听不懂”,“爷爷你说的话好奇怪啊,为什么和我们说的话都不一样。”王德玉发现,就连听着济南话、说着济南话长大的儿子,因为这些年在外地工作,回到家里也习惯用普通话了。这种语言上的隔阂让王德玉感到一些落寞,他觉得自己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即使一直生活在济南的小孩,能说一口地道济南话的也越来越少了,他们往往在学校说普通话,回到家里还说普通话。济南市长清区乐天小区是“老济南”的聚居地,在附近上小学的涵涵能听懂济南话,却一句也不会说。涵涵说,家里的爷爷奶奶虽然平时说济南话,但是与自己交流时会改成普通话。
为了能与孙辈更好地沟通,很多“老济南”开始学习普通话。一下子改掉几十年的语言习惯并不容易,他们努力模仿普通话的腔调和发音,很多时候,一些熟得不能再熟的济南话还是从嘴巴里蹦了出来,比如“杠赛来”,或者将“谁”说成“shei”。
这是“老济南”向孙辈的一次语言妥协,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表现出了最大的诚意。他们不仅在家里感受到学习普通话的迫切性,在外面同样如此。走在大街上,向这些老人问路的年轻人总是说着普通话,有些还带着南方口音。有时候,他们说的济南话对方根本听不懂,干脆直接带着溜达过去。“老济南”发现,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这座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的外地年轻人越来越多,济南话固然是城市文化不能舍弃的一种语言味道,但是为了更好地与这座发展中的城市沟通,他们开始学会说普通话。
 王德玉|方言也是一种乡愁!老师儿,你的济南话还“地道”么?
文章插图
方言主题公园
济南话并非一成不变
“老济南”努力学习普通话,而这座城市也正在努力挽留济南话。
济南英雄山路附近便有一处方言主题公园,即以“老师儿”“杠赛来”等济南特色方言为基础设计的景观小品。这处公园的设计总监刘同亮说,附近的居民以“老济南”居多,公园设计之初便想做一些市井文化氛围浓厚的主题。“我们就想到老济南人的方言挺有意思,很多词很有特色,比如像‘拉呱’这些就挺有意思的,就想到这种方言主题。我们确定主题立意之后,团队就搜集各种关于方言的来历,包括一些内涵外延,当时做了相当一些工作,逐步筛选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方言放在里面。”刘同亮说。
这些代表性的方言词汇里定然少不了“老师儿”。“我们查阅了所有的地方方言,说‘老师儿’真就是济南独一份,是标准的济南方言,中国各地方言都没有看到。我们也研究了方言的来历,像‘老师儿’的话,我们查阅了之后,觉得它好像代表了济南人谦虚、尊师重教的意思,来自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见面尊称人家一声老师。”刘同亮介绍。他说,方言主题公园设计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为了解济南方言下了一番功夫。
实际上,“老师儿”会从“老济南”那里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新济南”则去掉了儿化音,更多地使用“老师”来表达同样的含义。这是济南话在时代和社会发展中的变化,语言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工具。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山东库建设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王红娟解释,语言本来就是动态的,不管方言还是普通话,都是一直在变的,这是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即使一些济南本地的年轻人说出来的济南话,也或多或少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大润发”这三个字,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发言就不一样,后者可能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声母会发生变化,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们的济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