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西沙永乐群岛甘泉岛唐宋遗址 甘泉未竭 遗风犹存


 考古|西沙永乐群岛甘泉岛唐宋遗址 甘泉未竭 遗风犹存
文章插图
航拍甘泉岛。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宋国强 通讯员 刘影 摄
 考古|西沙永乐群岛甘泉岛唐宋遗址 甘泉未竭 遗风犹存
文章插图
02号甘泉井。
 考古|西沙永乐群岛甘泉岛唐宋遗址 甘泉未竭 遗风犹存
文章插图
01号甘泉井
不胜枚举的南海诸岛中从不缺少静默的岛屿,有些荒无人烟的小岛,却有着延续千年的人文气息。从远古时代起,我国人民便在这里生产、生活和繁衍,在岛屿上留下了相关活动的遗迹和遗物。省博物馆即将开展的“海南七十年考古成果展”中,岛屿考古是无法忽略的。
从卫星影像上看,甘泉岛就像海上一面镶着美丽银边的小圆镜,映照出一孔蓝天和满眼苍翠。这个南北长7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约0.3平方公里的椭圆形小岛位于西沙永乐群岛的西部,是西沙群岛中露出海面时间最晚的岛屿。
被沙堤围绕的甘泉岛地势较高,而岛中间低平,周围珊瑚礁环绕的景象和大且完整的礁盘共同充盈着清澈透明的海水,珊瑚、海葵、热带鱼群应接不暇。就是这样一个海底世界乐园之上,设立着目前中国最南端的文物保护单位——“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
瓷片露端倪
“已得淡水,食之甚甘,掘地不过丈余耳,余尝之,果甚甘美,即以名甘泉岛,勒石坚桅,挂旗为纪念焉。” 1909年,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时发现此岛中部低地有淡水井两口,井水甘甜可饮用,“甘泉岛”因此得名,而这口甘泉却在更早之前就已经被人类享用。
在岛上生活离不开淡水,甘泉岛是我国西沙群岛中为数不多的有淡水的岛屿,渔民祖辈总结的航海针经书或《更路簿》多有记载,我国古代渔民、商船远洋可以在此临时补充淡水乃至居住等待救援。
由于岛屿周边礁石过多,不利于渔民渔船开展近海作业,因此甘泉岛并无常驻居民。如今的甘泉岛是一座无人岛,岛上保持着非常原始的生态环境。甘泉岛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3月,解放军战士在甘泉岛的西北部挖出了7件唐宋瓷片,这也成为西沙群岛岛屿考古的发端之一。
唐宋瓷片的重见天日让考古界兴奋不已,同年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的文物工作者们在此基础上对甘泉岛进行首次考古调查,采集和试掘出37件瓷片。其中11件为唐至五代的青釉瓷器;26件是宋代的青白釉瓷器,这些残件的“真实身份”有宋代青釉四系罐的口沿、青白瓷粉盒、划花平底碗,考古人员同时还发现了一片铁锅的口沿。
不过,在岛上挖掘出的全部瓷片都没有被海水冲刷和珊瑚包裹的痕迹。瓷片既没有被海水浸泡,也未被粘上珊瑚,那么就可能证明,这些瓷器不是被海潮冲上岸的,而是由古代先民直接带上岛的,文物就这样在无形中透露出了它们的“身世”。
甘泉古今同
渔船依水而卧,闪烁的渔火与月光一同倒映在水中,在海面上撒下点点碎碎的银光。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登上甘泉岛的渔民曾在这个小岛上披星戴月,劳作生息,留下了颇多历经千年、如今看来却仍旧生动鲜活的痕迹。
线索就藏在饱经沧桑的历史遗物中,1974年出土的这批残片虽然数量不多,但品种复杂,质地粗糙,显然是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与广东一带发现的唐宋墓葬中出土的文物类似。更值得重视的是,那片铁锅的口沿,是渔民在甘泉岛上生活居住的见证,他们也可能是最早利用岛上淡水的唐代广东移民。此时,人们对于该处为一处唐宋时期居住遗址的推测已然初具形态。
翌年3月至5月,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再次对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出土了陶瓷器72件、铁器5件以及数量较多的鲣鸟骨和螺壳等,这些都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该遗址的了解。
唐代青釉陶双耳罐、卷沿罐,宋代青白釉瓶、四系小罐、青釉碗、划花大碗、莲花纹大碗,突唇碗、粉盒……专家发现这些瓷器的质地、款式与花色和先前广州西村窑址出土的相仿。另外,出土的铁刀、铁凿等生产工具,以及收集到的几件唐代炊具铁锅残片、宋代泥质灰褐陶擂体残片和几枚宋、明代铜币等遗物都不断拼凑出甘泉岛乃至整个西沙群岛更为丰沛完整的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