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古时候的思想家,很多人会想到孔子、孟子、或者老子等,这些人的年代离我们现在都非常遥远,算作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但是在之后的漫漫千年,好像中国的思想文化就出现了断层,再没有那么辉煌的思想成就了,事实却并不如此,在明朝时,还有一位王阳明,他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位大思想家。王阳明创立了“阳明心学”,和孔孟以及朱熹并列,在王阳明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做人以及做事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十句话。
文章插图
第一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话是出自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没有什么繁复的辞藻,王阳明就说了一句看似很浅显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那么就不会有所成就。志对一个人是很大的动力和鞭策,我们常说“行百里而半九十”,又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多数在事情的时候都是三分钟热情,往往都不能够坚持到底,这样的人是绝对做不成事的,所谓的成事,不一定就是成就大事,哪怕就是生活中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个坚定的目标才能够坚定不移的去实行它,否则的话就很容易落在一事无成的境地。
第二句:“为学大病在好名。”这句话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意思就是做学问不能够贪虚名,可能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我们并不是学问家也不是教师,但是道理还是一样的,就是做一件事就要从根本做起,而不要去想这件事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多余的名利,一旦心中充满了这种虚妄的想法,那么也就不能够在任何事情上做到精深了。
第三句:“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王阳明的这句话是在诠释儒家“仁”的观点,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一个人对待万物的态度都要存在仁心,不要有差别心,对别人的父母就如同对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儿女就如同对自己的儿女,虽然中国有人口万万,也要视为同胞之一人对待。
文章插图
第四句:“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这依旧是王阳明所论述的“万物一体”的思想,王阳明认为一个人一定要去除自己的私欲,用自己的德行来使世间万物归化为浑然一体的状态。一个人的私欲如果太过泛滥,是会反过来遮掩自己的心生,从来蒙蔽自己本来善良的德行,而想要恢复自己的良知,则只能够从本心下功夫,而不是在本体之外做一些虚无的事情。
第五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一样出自于《传习录》,一个人在世间要认识到自己的本心,那就是人之初,不是善,也不是恶,人的本心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而接触善恶是人后来的经验认识,认识到行善和作恶的高下分别则是人自身有了良知,而如果能够践行善事,摒除恶念,则是需要在格物上下一番功夫了。
第六句:“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不论是什么样的宗教学派,其本来的教义都会劝人向善,而王阳明则认为,一个人只要能不动邪气,自然就能够达到至善的境界,就是无恶无善,恶在这里并不是恶行,而是一种过犹不及的状态,对于普通人来说,凡是都不能过了分寸,要能守中,这便是最好的。
文章插图
第七句:“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传习录中的这个长句,是关于“诚”的阐述,任何人做事,心中必要有一个诚字,所谓的心诚则灵,意思便是如此,只要能够做事心诚,才能够无往而不利,得到成功的反馈。
- 面对来者不善,不如学学圣人王阳明如何巧妙应对?
- 曾国藩一生信奉的八大处世哲学
- 千古奇人王阳明,他有多牛不是你随便想像的
- 俗语“树怕三摇,女怕三撩”,下半句才是精华,道出为人处世之道
- 老祖宗常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精华,教你为人处世之道
- 毛主席最霸气的十句诗,满满正能量,引爆小宇宙
- 人生八大忌,千万要牢记!
- 现代人能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到成功学的知识吗?答案让所有人失望
- 心学大师王阳明,如何运用上兵伐谋,让宁王朱宸濠一步步上套呢
- 王阳明审案从来不按套路出牌,手段略显奸诈,结果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