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视听商洛”
昨晚
陕西大剧《装台》
在央视1套正式收官
文章插图
播出期间
无论是屡次创下的收视新高
还是高达8.4分的豆瓣评分
都见证了该剧当之无愧的
2020年荧屏“剧王”地位
文章插图
当“刁顺子”和“蔡素芬”的故事甜蜜落幕
剧集外
大众对同名小说原著
陕西文学创作的关注热度
仍持续高涨
18日下午,《装台》原著作者陈彦回到家乡陕西,现身西咸新区文化大讲堂,在诗经里·老舍剧场,带来“一切从生活出发”主题讲座,并首度和乡党、读者面对面交流《装台》戏里戏外,以及关于文学创作的故事。
文章插图
陈彦
陈彦,陕西省镇安县人,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小说《主角》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创作《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戏剧作品数十部,出版长篇小说《西京故事》《装台》、散文随笔集《必须抵达》《边走边看》《坚挺的表达》等。陈彦三次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三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创作的电视剧《大树小树》获“飞天奖”,多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还是首届“中华艺文奖”获得者。
“装台”背后
是小人物的奋斗、隐忍和韧性
陈彦曾创作《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装台》等多部戏剧、文学作品,小说《主角》获茅盾文学奖。但无论哪部作品,他的文字往往直面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人,展现宏大的时代变迁,“真实”“深刻”“感人”“接地气”“正价值”“正能量”等词汇,几乎成了这些作品观后感中的通用语。
文章插图
因为《装台》的大热,“说说装台是怎么回事”成为陈彦此次文学讲座的开场白,他说《装台》的源起,是自己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做院长时,认识了一个小名叫“生生”的普通人朱冬平,“我做院长的时候,当时搞了个活动叫‘西安天天有秦腔’,就意味着剧场要天天翻台,工作量很大,因此雇了大量农民工进行装台工作,这群工人的工头就是生生。因为白天演员们还要彩排,装台只能在当晚观众散场后至次日早晨演员进场前赶工进行,工人们非常辛苦,只有在装台结束和剧院交接的间隙,就地睡一会儿。冬天里,我很多次在晨跑时,看见生生他们就蜷缩在剧院院子的暖气井盖上休息小睡”。
因为当时的办公室窗户正对着后台出入口,陈彦天天看着这群装台人忙碌。在离开戏曲研究院后,他突然感到装台人的形象和装台画面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地出现在自己脑海里,“主角在赢得阵阵掌声的时候,正是幕后人最劳累的时候。舞台那样美丽的地方,背后到底有多少人做出牺牲和奉献,我特别想把他们展示出来。他们的奋斗、隐忍、韧性,都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需要的一种精神”。陈彦说,写《装台》,也和自己的此前一部作品《西京故事》有关——《西京故事》同样写了一群农民工的故事,“写得意犹未尽,我觉得好像自己当时脑子里边还有一种新的认知,还需要继续书写”。
文章插图
用文字向所有伟大的普通人行注目礼
相对于《装台》原著,电视剧版《装台》更为明媚和轻松,陈彦认为,这是因为两种艺术载体的表达方式和受众不同,他同样非常喜欢电视剧的改编,“改编得很温暖,改得很好,我深深敬重”。陈彦说:“除了《装台》,我还写过一部小说《主角》,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装台人,我们每个人也都在舞台上唱过主角或正唱着主角。我希望通过小说,让大家能更多去关注那些伟大的普通父母、普通老百姓,我们应该给所有伟大的普通人行注目礼。”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
- 历史上这5位大将军不存在,是虚构的人物,别再被电视剧给忽悠了
- 经典且回忆歌曲《最佳损友》+《漂洋过海来看你》创作背后的故事
- 长篇小说《小康之路》出版
- 创作木雕作品 传承红色基因
- 历史上最有才华的几个人,每一位都是给我们创作了无数的经典
- 居家隔离后,这位95后金州人创作《写给金州的歌》
- 从小说《有匪》影视化成电视剧《有翡》说开来
- 近十年来古龙小说改编的十部电视剧,哪一部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 高朝先:浅谈宋诗散文化特征 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影响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