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孔子的自我安慰技巧

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不但言传身教了许多教与学的方法,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还能从他身上学到许多易行且有效的自我安慰技巧。
技巧之一:善于总结,归因于外
据传说,孔夫人亓(qí)官氏可不像孔圣人一样知书达理。由于家境贫寒、生计艰难,所以亓官氏觉得孔子整日谈论诗书礼仪是不务正业,对孔子的弟子们自然也十分不满,弟子们孝敬给老师的鱼和肉,亓官氏不是嫌小就是说瘦。
 技巧|孔子的自我安慰技巧
文章插图
总之,家有“悍妻”,孔子的家庭生活并不十分美满。在这样的状况下,孔子自我安慰的技巧就发挥作用了。他有一句名言“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意思是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很难相处的。看!生活不美满,只是因为对方难相处的关系,并不是自己不好。
在逆境中,每当面对不能解决的难题时,我们不妨学学孔圣人,暂时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外因,事后自己再慢慢琢磨。不过这个方法要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孔子在这点上就显得有些不厚道了,让女子们蒙上了“难养”的千古“罪名”。
技巧之二:外出散心,转移注意力
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到鲁国,鲁国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对此表示失望,引起了国君和权臣季氏的不满。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按惯例,祭祀后要送祭肉给大臣们,却唯独孔子没有收到祭肉,这表明国君已不想再任用他了。在家不痛快,在朝又得不到国君的重用,事业不成功,还遭此大辱,面对这些纠结的问题,五十五岁的孔子干脆“眼不见为净”,出国游历去了。
他离家数十载,周游列国,顺便传道授业解惑。虽然他的“仁政”仍不受当时的统治者们采纳,但在旅途中,他开阔了视野,转移了对事业、家庭失意的注意力。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得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心情大好之余还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广收弟子,名声大噪。
俗话说得好,山不转水转。一直纠结于眼前的问题,其实会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心理能量就会渐渐枯竭,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渐渐衰退,从而危害身心健康。这个时候,不妨像孔圣人一样外出散心,暂时离开眼前的困境。注意力的转移会让僵化的思想和木讷的大脑得到片刻休息,也许会像阿基米德一样,突然灵光一闪,就想出了绝妙的解决方法;也许会像孔子一样,收获另一种成功。
技巧之三:树立榜样
传说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其中孔子最喜欢的就是颜回,《论语·雍也》中对颜回的描述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比起其他弟子,颜回似乎并没有什么重大成就,那么孔子为什么唯独欣赏他呢?
其实是因为孔子在颜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纵观孔子的一生,虽然后来也得到了人们的尊崇,但更多的时候是颠沛流离,失意潦倒。能让孔子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除了自身坚强的意志力,颜回这个榜样的作用也功不可没——看到自己的弟子在如此困顿的环境中都能求学不倦,自己更不能认输。
榜样的身上总会有一两样你想要的东西,他们给人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因为你知道在困境之中,还有人在跟你一样奋战;如果他们最后成功了,对你更是极大的鼓舞。孔子七十岁时,正值壮年的颜回不幸早逝。榜样的消失对孔子的打击是巨大的,三年后,他也去世了,榜样对一个人心理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技巧之四:学会自嘲。
说到自嘲,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阿Q,但其实孔子也是一位自嘲大师。
孔子六十岁时仍辗转于各国之间。在陈、蔡两国之间,孔子师徒被人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早已吃完,“绝粮七日”;后来在郑国都城,孔子又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潦倒落魄,被人嘲笑,被人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对此,他不仅没有生气、伤心,反而欣然笑曰:“是呀,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