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冬至啦~
一段岁月,难以忘记。
家人朋友,或远或近,
【 父亲|文学北辰】再冷的气温,也降不下牵挂的温度;
越忙越乱的是心情,越想越念的是亲情。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品读——
冬日里,依旧温暖人心的文学北辰
文章插图
冬至大如年
刘明礼
我小时候家里比较贫困,好久才能吃上一顿白面。至于吃饺子,要么得家里来了亲戚,要么就是过节。
生在穷乡僻壤,家乡人在困顿岁月的长久消磨中,把很多节日都过成了寻常日子。比较在意的,大概只有春节、元宵和中秋。冀中老家一带的习惯,是“初一饺子十五菜”。正月十五、八月十五两个重大节日,一般人家传统上都是熬一锅肉菜。“法定”吃饺子的节日,也就只剩下春节了。
我父母都是尊崇传统、又对生活充满仪式感的人,日子过得循规蹈矩,对传统的节晌更是一丝不苟。所以,我们家的生活节拍与一般家庭有所不同。譬如冬至。从我记事起,每到冬至这天,家里就一定会包饺子吃。父母说,冬至大如年呢!
至于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年少懵懂的我当时并不明白。按照当初的理解,冬至有饺子吃,不是年又是什么?!
年龄稍大些后,我渐渐明白冬至是冬至年是年,可终究还是不晓得为什么人们总说“冬至大如年”。为解开心中的疑窦,我便去问父亲。父亲是1948年毕业的老师范生,也算是饱读诗书。他告诉我: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以“土圭法”测得“日影”最长和最短的日子,就是现在的冬至日和夏至日,并将“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因此在远古时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到了冬至才过新年,每年冬至为一年的元旦。父亲说,“冬至就是曾经的年呢!”
父亲的话,到了母亲那又是另一番解释。母亲说,父亲对冬至情有独钟,与他儿时的经历有关。父亲3岁父母双亡,和两位哥哥同他们的爷爷相依为命,靠讨饭为生。
有一年冬至这天,小哥儿仨像往常一样出村要饭。这天他们去的是离家5里地的南答村。可一连几家,都吃了闭门羹。眼看时交中午,肌肠辘辘的父亲饿得眼冒金花,一步都走不动了。两个哥哥轮流背着他,来到一户人家。主人看小哥儿仨实在可怜,没忍心赶他们走,拿出来半个玉米窝窝。两个哥哥都没舍得吃,全给了我父亲。见我父亲狼吞虎咽,主人随口问了一句:你们是哪村的?大伯说是小王村。主人又问你们的爹叫什么?大伯说出了我爷爷的名字。主人闻听,顿时声泪俱下:“孩子们,这是你舅家啊,快进屋去吧!”原来,小哥儿仨误打误撞地把饭讨到了亲娘舅家。冬至这天,父亲在舅舅家,平生第一次吃到了饺子,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过年!是啊,对父亲来说,这个冬至,真的是大如年啊!以至于多少年后,每逢冬至这天,父亲一定会把他舅舅接来,在我家吃顿饺子,直至舅爷去世……
从此,我终于理解了父亲为什么那么爱吃饺子,为什么把冬至饺子看得如同过年一样隆重。也许,在别人看来,冬至吃饺子,无非是一种传统的继承和对美好生活的享受;而在父母看来,冬至饺子,是对岁月的一种回望,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恩,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王先生打鼓── 一槌俩点儿
摘自杨光祥编著《天津歇后语》
刘园是北辰区北仓镇属的一个村,村上办有祥音法鼓花会,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参加过清末天津历次民间花会盛会特别是1936年的皇会,亦为庙中“娘娘”出巡的随驾法鼓。前面是仪仗,包括两面大门旗、高照、软对、硬对、灯牌、圆笼、八角盒、衣箱、茶桶、茶炊、风灯等,后面是鼓、铙、钹、镲、铛琅、大图、九莲灯等。1956年参加天津民间艺术音乐大会获优秀奖,1986年获津沽花会大赛二等奖,2007年被批准列入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法鼓会有个出名的鼓手,人称“王先生”。一次表演,不知是不小心还是故意,抬手飞出一只鼓槌,但节奏依然不乱,创造了一槌敲两样鼓点儿的奇迹。此语喻技艺高超,表现不俗。例如说:“无论做什么,都要力求精益求精,如果能像‘王先生打鼓──一槌俩点儿’,就更好了。”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黑道宠文“战少,夫人去找您父亲单挑了”告诉他别伤着我媳妇儿
- 从古到今我国文学诗词中最有气势的六首诗词,哪一首你最难忘
- 探寻俗文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 5部少儿文学好书,让阳光与自信陪伴孩子每天,满满成长正能量
- 知名作家:因为其父亲是侵华日军,因此他拒绝生育和吃中国菜
- 他拿遍台湾文学奖,写过“百年孤独”式作品,最后一部却很“怪”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7岁儿子写诗跟父亲要生活费,父亲朋友看信后:我要把女儿嫁给他
- 文学巨著《左传》,教会你如何做“成大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