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沈鹏先生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除了符合审美标准以外。每个人的审美,还有自己的审美偏好。同样都是美的东西,就像美食,同一款美食,有人喜欢的不行,有人可能看到就反胃。一款美食,不能因为有人不喜欢,就被否定。书法也是。即使是经典碑帖,也会有人不喜欢,这是审美偏好在起作用。但你可以不喜欢这种风格,但不能否认它的价值和地位。如果你不喜欢王羲之的字,很正常。如果你否认王羲之的价值,就说明你对书法还没有入门。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寒食帖》,是公认的三大行书,但又分明是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是三种不同的美。
从书法理论的演变上看也是这样,也是在争议和包容中推动着书法的发展。现在被某些人推崇备至的楷书,其实在历史上也是很有争议的。米芾,现在都公认是书法史上了不起的书法家,就是哪些恨丑书恨得牙痛的人,也都佩服米芾。但米芾怎么评价楷书的代表人物柳公权呢?米芾说:“柳公权师欧不及欧远甚,而为丑怪恶扎之祖,自柳出,世始有俗书。”又说“柳与欧为丑怪恶扎之祖”。相反,对所谓"丑书",也曾经有人大力支持和提倡。明代草书名家傅山就曾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他的理论对书法的审美,有着深刻的影响。
文章插图
(沃兴华先生书法作品)
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审美包容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代书法,就是书法风格不断变化甚至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从散氏盘的天真烂漫,到李斯小篆的严整规范;从汉简的自由活泼,到汉隶的端庄大气;从魏碑的厚重质朴,到二王的洒脱飘逸;从二王的洒脱飘逸,到唐代的严谨森严,再到宋代的多姿尚韵,以至到明清的师碑复古,无一不是审美的跳跃,体现历史对书法审美的不懈探索,对审美偏好的巨大包容力,也因此使中国书法史丰富厚重,异彩纷呈。
对大众来讲,有审美普及和审美能力提高的问题。对于书法爱好者和从事书法专业的人来说,也有个审美包容的问题。艺术需要个性化,需要自己的审美追求。书法审美有一般标准,也有审美偏好。你可以喜欢你自己的风格,你可以有自己的审美偏好,但要有审美包容,不是你不喜欢就是不好,不是你不喜欢就是丑书。对书法来说,个人不是标准,个人只是个人。对书法来说,大众也不是标准,因为大众审美有时就是一群似懂非懂的人在起哄。
文章插图
(王镛书法作品)
三、书法需要传承,书法需要尊重和取法经典,整个书法史都是学习书法的丰厚矿藏。但书法是艺术,要根植古人,也要师古开新。所有艺术都离不开创造。没有探索和创造,没有个人性情的表现和抒发,艺术就没有了生命。
书法如果总停滞在唐楷,还叫艺术吗?还有后来的苏轼的《寒食帖》、黄庭坚的《诸上座》、还有傅山、王铎等一系列各领风骚的书家和书作吗?即使在唐代,除了有法度森严的楷书以外,不也诞生了癫狂的张旭和醉乎乎的怀素草书吗?"颠张醉素"不也成了千古绝唱的草圣吗?我们回过头来看当代这些所谓的"丑书"的代表人物,他们无一不是既有扎实的传统功底,又希望对书法有新的突破的书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所谓的丑书,无一不充满艺术活力,是对艺术真诚大胆的探索,是真正的书法艺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多元化的艺术探索的包容度不断提高,但书坛的一些人,以尊重传统为名,正在做一些阻碍艺术发展的事情,这是值得警惕的。
文章插图
(刘洪彪先生书法作品)
- 冷军的油画要放大30倍看,比照片更细腻,油画技巧超一流水平
- 俗语中的四大嫩,四大蔫,和四大紧,四大松都是什么
- 哲思|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水平买单
- 王冬龄与刘洪彪的书法,到底是“丑书”还是创新?
- 鲁智深能倒拔大树,放在金庸故事是何水平,看看黄蓉的出招就明白
- 周总理的诗水平怎么样?19岁时写的一首诗流传极广
- 叶圣陶郭沫若启功三位大咖为“语文”题名,谁的水平更高一筹?
- 字画的收藏文化与价值-艺创网
- 这两个无赖,害得武松林冲家破人亡,史上还有一人,水平完爆他俩
- 孟师爷奇门运筹丨奇门遁甲基础知识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