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美国学者的标新立异的现实关怀指向哪里?( 四 )


文章插图
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二是没有处理好与西方关系。东罗马帝国没有与在旧有的罗马帝国地盘上出现的西班牙、高卢、意大利和非洲地区的结盟关系,建立一个“更强大、多中心的共同体。这会胜过古典时代那种过于辽阔却不够紧密的统一。”(P271)。大体来说,这相当于今天的欧盟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也是矛盾重重,能否持续下去,还得试目以待,但可以看出,西方人已经意识到欧洲团结的重要性,这可以说是从罗马帝国的衰亡历程中获得
的一个深刻教训。
 指向|《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美国学者的标新立异的现实关怀指向哪里?
文章插图
查士丁尼大瘟疫
三是经济发展不力。《新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一直把经济纬度视着罗马帝国衰亡的一个重要诱因,但那个时代的人未曾明了经济的隐性作用,难以看到经济力量对社会的巨大掌控能力,在经济的强大而神秘力量面前束手无策。查士丁尼只知道搜刮财富,却无法弄清这些财富对于国家稳定有何意义。缺乏经济方面的智慧,是一个帝国瓦解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四是在宗教问题上过于苛刻。作者总结道:“是执迷不悟的宗教观念而非其他因素使查士丁尼错失了机会。留给他的继承者们的选择已经不多了,只能在被他毁坏的世界里将就凑合一番。”(P272)。
 指向|《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美国学者的标新立异的现实关怀指向哪里?
文章插图
格列高利一世
这个将就凑合一番的代表就是《新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中提到的第三个人——教皇格列高利。在查士丁尼扫荡过的罗马废墟上,一片狼藉,曾经的繁华处,已经是人烟稀少,热闹的市中心,已经弥漫着一股黍离之悲,国家不再,将士不存,这就是战争的结果,一个手无搏鸡之力的教皇,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在事实上变成了意大利中部的统治者”(P412),而他能够实施他的统治力量的,是他的思想,是他“将《圣经》传统、修道意识形态和拉丁神学整合到一起”而竖起的一座精神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能够超越与穿透“格列高利的世纪所遭受的混乱和政治分裂”的精神支柱,使得这种混乱与分裂,在“19世纪的革命来临时才能痊愈。”(P419)。罗马的废墟上,留下的唯有一种精神力量,喻示着它在穿过时间的帷幕后,依然执拗地显示着罗马时间的价值与存在。这也是罗马帝国为什么在今天仍然让人们孜孜不倦地予以关注且从它的盛衰兴亡的流程中,读取更多的现实经验的原因。
 指向|《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美国学者的标新立异的现实关怀指向哪里?
文章插图
东罗马帝国灭亡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的写作不可谓不大胆,作者抛弃陈词滥调、面面俱到的框架结构,只是专注地瞄准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三个人物,从他们的立场、抱负、精神指数来纵瞰上下数千年的罗马来踪与去影,以人物的点,带出了历史的面,激活了时代的空间,打造了一个三维立体的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还有一个篇幅巨大的“序曲”,通过一个商人科斯马斯的视角,在遥远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遥观罗马帝国的气场与影响,就像作者从美国透过地理的遥远与历史的悠久来遥观罗马一样,绘制了一幅罗马帝国时代的边远之地的亲历亲见实录图。在打造出这么一副巨制时代图景上,作者将他的笔墨聚焦他选中的三个人物,使得全书的视镜,由远到近,由鸟瞰到贴近,就像一幅卫星图片一样,一步步地深入到真相之核,以揭开历史的真实的内幕所在,这种叙事带来的好处,是带来一种亲切感与亲和力。而更应该令人感到作者无所不在的现实关怀的地方,就是作者始终将对罗马帝国的叙述,与当代世界史紧扣在一起,如书中提到的前苏联临近崩溃时领导人一代不如一代,里根支持阿富汗游击队,最后却制造出了一帮恐怖分子,查士丁尼宗教上类似斯大林、政治上类似米洛舍维奇,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屠杀哈马的敌对势力等等,都可以看出作者意图从历史上撷取似曾相识的镜像,来折射当代的历史人物,尽管我们不一定认同作者的这种映射,但却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思考方向始终有一个当代坐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作者内心涌动着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吧,而这里面可以读出作者对西方文化的忧思之情,对宗教冲突的一种无奈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