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朱雀桥,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至今“残基犹说晋咸康”( 二 )


文章插图
至于,秦淮浮航“二十四航”的说法,出自南北朝末期顾野王所编纂的《舆地志》自晋及陈,阻淮为固,西连石头,东至运渎,浮航往来,总二十四所。一旦有警,辄断舟栅流,号称险隘。隋平江南,诸航始废,杨吴筑城,淮流益狭故迹尽湮。原来如此,浮桥还有军事上的意义,但是,《建康实录》卷九许嵩注引《舆地志》又云:六代自石头东至运署,总二十四所,度皆浮航,往来以税行。
 至今|朱雀桥,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至今“残基犹说晋咸康”
文章插图
看来,这才是主要目的,向过往行人收税,有利可图,所以导致可能在有人过河的地方都设立了浮桥,以至于24个之多。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官府垄断行为嘛。故事里的朱雀桥,带着神秘和玩味不管如何,朱雀桥的声名鹊起,不在生前,却是死后。准确地来说,是因为刘禹锡的《乌衣巷》而意外地获得了审美意义上的永恒。
 至今|朱雀桥,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至今“残基犹说晋咸康”
文章插图
宋朝,徐铉在《稽神录·酤酒王氏》中揭秘了当年朱雀桥陨落的一则故事,这是发生在公元403年晋安帝元兴二年的旧事:建康江宁县廨之后,有酤酒王氏,以平直称。癸卯岁,二月既望,夜,店人将闭外户,忽有朱衣数人,仆甚盛,奄至户前,叱曰:“开门,吾将暂憩于此。”店人奔告其主,其主曰:“出迎。”则已入坐矣。主人因设酒食甚备,又犒诸从者,客甚谢焉。顷之,有仆夫执细绳百千丈,又一人执撅弋数百枚,前白请布围,紫衣可之。即出以弋钉地,系绳其上,围坊曲人家使遍。良久曰:“事讫。”紫衣起,至户外,从者白此店亦在围中矣。紫衣相谓曰:“主人相待甚厚,空此一店可乎?”皆曰:“一家耳,何为不可?”即命移代,出店于围外。顾主人曰:“以此相报。”遂去,倏忽不见。顾视绳弋已亡矣。俄而,巡使欧阳进 巡逻夜至店前,问:“何故深夜开门?又不灭灯烛,何也?”主人具告所见,进不信,执之下狱,将以妖言罪之。居一日,江宁大火,朱雀桥西至凤台山,居人焚之殆尽,此店四邻皆为煨烬,而王氏独免。
 至今|朱雀桥,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至今“残基犹说晋咸康”
文章插图
特别喜欢这个小故事,故全文摘录。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有个卖酒的王家,因为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一伙穿着红衣服且态度极其不友善的人,而获得了意外的馈赠——江宁大火之中的幸免于难。以今日视角来解读,这个短短的三百多个字,道尽了人情世故和人间百态,故事中的留白也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比如,这个王家是做生意的人精,即使是神差鬼使也能给哄得主动徇了私情。
 至今|朱雀桥,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至今“残基犹说晋咸康”
文章插图
其实,想想,为何那一伙朱衣人态度不善?专门来人间放火的,估计也被少挨骂,又或者在他们眼中,面对必死之人也没有善待的必要。但最终,人间温情还是感化了冷硬心肠。再则,故事中的巡视一类,又何曾和颜悦色,一个不如意就以妖言惑众打下狱去。这大概就是普通平头百姓的处境,处处受管制,还要被教育一心向善,种种洗脑和束缚,从古至今,大概都是能够找到共鸣点的。
 至今|朱雀桥,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至今“残基犹说晋咸康”
文章插图
当然,我们还得说回我们的主角——朱雀桥,在一场大火中被焚为灰烬了。事实真相已难以追寻,但是这并不是朱雀桥命运的终点。它的使命,是在千古流芳的诗词中,获得秦淮河畔我们凭吊历史的一个依靠、一个背景、一个永远存在的坐标。诗词里的朱雀桥,带着历史的感伤这份感伤,也许与送别有关。自古桥边渡口多离别,当客船或马车远去,桥上的那个身影,逐渐变小、模糊,最终就会成为眼中、心中的一个痛。
 至今|朱雀桥,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至今“残基犹说晋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