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城市的进化”展览及论坛全景记录( 五 )


我觉得今天的展览特别好,它告诉我们城市更新如何有设计师非公式化的视角。我可以用三位一体的“知、情、意”来总结下对这种视角的观展体会。
“知”就是不能用通属化的知性范畴来看现实中的老城问题,凡事都能落到个性化的视点,有设计师用自己独立的视角捕捉到的城市问题。“意”就是要一个空间正义的立场,因为城市更新说白了就是一个阶层剥夺另外一个阶层的行为,使其中一部分获得较大利益。在老城区里空间权利的争夺很复杂,说不清哪边更对,可能谁都不是好人。但是最终还是有一方占上风,获得社会公共资源更大的倾斜。所以要用空间正义来平衡这种倾斜。最难的实际上是“情”,因为设计师在做城市更新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折磨之后,几乎是精疲力尽,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发展“情”。何勍就是有“情”的案例,她用诗为项目赋能,唤起了项目的生命,而不是用无生命的东西来妄图来做有生命的东西。只有把“知情意”三者整合起来,设计即使不是什么极品和逸品,至少还算是个精品。
老西门我去过,挺感动的,因为有空间正义。窨子屋对这个项目宣传有巨大的误导,我每次都和他们说你别再去扯窨子屋了,要去说一下回迁户设计,比如说如何用“知”来理解那种外廊式住宅,如何用“意”把这熟人社区保持下来,然后如何让“情”写意老百性的日常生活空间。
设计经过营销的户型定义和铺面划分以后,再好的空间也会被折腾没了,因为开发商看到的只是空间生产如何成资本生产的手段,并没有看到如何去维系一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城市更新不是一个教条化的空间生产,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式的再生产,而是用诗性空间再生产了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的再生产。但是这个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世俗的人。在设计端如何把知情意这三者整合起来,做出接地气和有人气的设计,这个展览给出了一份答案。
 城市|“城市的进化”展览及论坛全景记录
文章插图
黄居正
《建筑学报》执行主编
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是这样的:像考古地层一样,人在城市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各个不同时代的或者不同年代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一个“时间感”,若没有这样一个时间的分层,人们感受到的只能是一个速朽的城市,正如在《忧郁的热带》一书中列维·斯特劳斯所讲述的新世界的城市一般,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会无所适从,缺乏归属感。
面对城市更新项目,建筑师可能要有一个工作方法的转变,即从以前那种大拆大建,画几张图,然后完全按图实施的方式,逐渐转变成如同用“绣花针”那般,一点一点去修复、填补、更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城市。不过,这样的方式,建筑师需要具备崔总在隆福寺改造项目中所提及的 “陪伴式设计”的耐心。
 城市|“城市的进化”展览及论坛全景记录
文章插图
薛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城市更新中需要判断,哪些从历史价值上看是需要保留下来的,哪些是需要更新的,整体来说就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状态。城市更新的目标不仅仅是创造一些网红打卡地,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城市在当今社会发展阶段下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既能提振消费,还要照顾到弱势群体。这种平衡性,是需要在城市更新中尽力实现的。
 城市|“城市的进化”展览及论坛全景记录
文章插图
李涵
绘造社创始合伙人
有时候相关规定的变化,是“进化”还是“退化”真的不好说。比如说对于隆福寺,由于规划限定不许改,我觉得反而帮助了这个项目,因为最初这个区域的方案是都打算改成四合院,我觉得如果那样就完了。规划保留了这几个粮库,从理论上讲当时盖这几个大房子是破坏型的,但今天看,我觉得四合院里这些大建筑反而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它们提供了在这么一个区域高密度的可能性,产生一些可以跟现代生活相结合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