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山山脉|龙口有座山曾与泰山、华山齐名!十八大夼、七十二涧、四十六峰……( 三 )


山口与隐居地
莱山有蒋家山口(俗称大口子、线口)、小口子和崔家口子三个著名山口。
山口一般指连绵的山岭中间的较低处,通常是某交通路线和一道山脊的交点。我国的青海、西藏两省的天然分界线———唐古拉山口,就是世界上著名的山口之一。
 莱山山脉|龙口有座山曾与泰山、华山齐名!十八大夼、七十二涧、四十六峰……
文章插图
莱山山脉的蒋家山口,因南面离此不远处的蒋家村而得名,是七甲镇、下丁家镇部分村庄与磨山夼及以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小口子是莱山与绛山之间一条羊肠小路,是两山的分界线。早年,莱山北麓庙周家等村村民去往七甲、下丁家一般都步行此路,随着交通工具及周边道路交通的改善,现在很少有人走了,只有附近村民上山劳作时偶尔走走;崔家口子是杏黄山迤北山脉龙山(今称石围山)山脉上的一道山口。
旧志记载:“过山腰一峰又起旧称龙山者是也……西向一峰嶕峣屼峙状如龙首翘昂,龙山之名盖本于此。两峰之间为招黄县道所经俗名崔家口子”。崔家口子解放前是招、黄两县的重要通道。黄县城与下丁家、招远两地人们的来往,一般走这条道。如今这条古道早已被西面的215省道取代并已废弃。
莱山历史上有南嵝山坳、小天
和石围山三大避难场所
莱山沟壑纵横,纵横十里,犹若迷宫
历史上遇兵乱或祸乱时
周边的人们往往逃到山里躲避
这就形成了一些避难场所
 莱山山脉|龙口有座山曾与泰山、华山齐名!十八大夼、七十二涧、四十六峰……
文章插图
据民国版《黄县志》载:“莱山主峰北面有崇岭深邃,之一山坳曰南嵝。去山下六七里,居五百公迟以上中间广袤数里,可容数千人。林泉邃密,樵汲均便。山口东南断岸千尺,盘道百级,仅容攀登。清季捻乱两次,仰攻此山,终无所施而去,亦有险可据也。”由此而知,当年乡民曾凭南嵝山坳之天险,两次击溃了捻军的入侵。民国初年,美国传教士也曾在此筑屋隐居过。如今“盘道百级”等遗迹仍有踪可寻。
小天位于莱山主峰西北侧,是莱山四十六峰之一,其南侧为“老猪窑”和“黄县第二瀑”。小天西、北、南三面临壑,在东、南两侧山腰筑有石围墙。当年黄县抗日武装力量“三大队”人员曾在此处隐藏过。在石围山山顶上,至今可以看到当年防捻军入侵修筑的一圈石围墙。不过由于历年周边村民上山抓蝎子,扒拉石头,石墙已受损较重。
 莱山山脉|龙口有座山曾与泰山、华山齐名!十八大夼、七十二涧、四十六峰……
文章插图
上述三处避难场所,都与当年捻军入侵胶东的那段历史有关。石围山顶视野开阔,但缺水源,而南嵝山坳及小天附近地势较险,有水源,相对来讲更适合于隐居和藏身。
莱山的豁子夼是龙口市七甲镇、下丁家镇和东江街道办事处(原东江镇)三镇的交汇处。因此,这条大夼又隶属两镇一办事处的山前邹家、蒋家和磨山迟家三村合管,因而又俗称“伙子夼”。
村落与古遗址
莱山有三个标志性村落,分别为庙周家、院下和磨山迟家村。
庙周家原称莱山庙周家,位于莱山东北麓,因此处的莱山月主祠得名,是莱山以北到达龙湾瀑布和月主祠遗址的必经之地;院下村位于莱山东麓,因西面山脚下的的千年古刹真定寺得名,是游人去往真定寺遗址的必经之路;磨山迟家村地处磨山夼中,因村北绛山山脉上尾端的磨山(昔日加工石磨较多)而得名。磨山迟家是龙口“最美乡村”之一,以山青水秀、小桥流水人家而闻名远近。村里至今还保留着迟氏祖祠、老母庙及关帝庙三座古建筑。到莱山游玩,建议首选这三个村,从这三个村出发去登山比较方便。
 莱山山脉|龙口有座山曾与泰山、华山齐名!十八大夼、七十二涧、四十六峰……
文章插图
莱山有庙周家秦汉建筑(包括月主祠)
归城和真定寺三大古代遗址
庙周家秦汉建筑遗址,是胶东发掘的与帝王有关的唯一一处遗址,位于庙周家村东北250米处的高岗地带。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当年秦汉帝王祭拜莱山时的行宫。遗址中出土的直径60厘米的多重卷云纹大瓦当、直径39厘米的菱心卷云纹大瓦当和长108厘米的大板瓦等,均系国内出土的同类建筑遗址中的最大瓦件之一;莱山月主祠遗址位于庙周家村南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