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人只有做父母之后,才知道养育子女的艰辛和不容易。当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真正的走向成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所以要继承中国自古以来的孝道传统,要孝顺父母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农村俗语“生前厚养,实为孝道”,说出了为人子女应该有的孝道。其实这个俗语还有后半句,就是“归后薄葬,真乃贤儿”。做子女的不妨仔细想一想,从中吸取深刻的人生经验,避免父母去世之后后悔不已。
文章插图
一、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孝道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在古代人们就把“孝”,作为衡量一个的道德标准。《孝经》终究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就是为人子女孝道乃是做人之本。儿童启蒙书籍《三字经》也有:“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孝敬父母、兄弟有爱才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承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老祖宗一直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里的“德”就是以孝为先,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农村俗语“生前厚养,实为孝道”给出了一个提示。
文章插图
【 精华|古人讲“生前厚养,实为孝道”,精华在下半句,做到的人寥寥无几】俗语都出源于老百姓的口口相传,所以俗语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我们通过字面解释也能够了解其内在含义。“生前厚养,实为孝道”的意思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好好的赡养父母,让他们每天都能够吃饱穿暖,保持愉悦的心情。
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心尽力的服侍和照顾,经常陪在父母的身边,是做儿女应尽的义务。所谓“父母在不远行”也是这个道理,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就不应该东奔西走让父母操心,这也是孝顺父母的一种表现。
文章插图
民间俗语听起来似乎不能够登大雅之堂,但是却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看着将自己养大的父母垂垂老矣,我们就应该担当起为人子女的责任。父母年迈之后,就不应该让他们过多操劳,为人子女要尽心尽力的在一旁服侍,让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父母活着的时候能够赡养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道,也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这种孝顺父母的方式,要比死后大张旗鼓的“厚葬”更有意义。所以民间就有“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的说法。
文章插图
二、归后薄葬,真乃贤儿“归后薄葬,真乃贤儿”就是“生前厚养,实为孝道”的后半句。意思也非常简单,就是在父母年迈死去之后,作为子女最好应该给他们选择一个环境优雅的墓地,一定要薄葬而不是后葬,这才是一个贤良子女要做的事情。
有的人会认为“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和“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是一句俗语,但是读起来感觉前后有一些矛盾,为什么要“厚养”又要“薄葬”?古往今来“厚葬”,一直认为是对死者最大的敬意,那么作为一个孝子,为什么要“薄葬”父母?
文章插图
在古代很多王公贵族或者帝王家,在父母死后都会“厚葬”,并且提前建造一个大的墓穴,墓穴里要有很多的金银珠宝作为陪葬,这种方法无疑将墓穴变成了“宝藏”。虽然从表面上体现出了儿女的孝心,但是这种孝道对死去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这种“厚葬”,也成了心思不正者的盗墓者的目标。
古代人通过声势浩大的葬礼,即表现出自己尊贵的地位,又展现出对父母的孝敬之情。这种炫富的方式从古到今一直都存在。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父母去世之后都会大搞排场,好像在告诉所有的人自己的父母已经去世了,这种豪华葬礼,却无意间掩盖了父母离开的悲伤。
- 农村讲究“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下半句才是精华,说尽生活智慧!
- 老祖宗“女人当家,房倒屋塌”,下半句更精华,可惜鲜有人知
- 古人讲“英雄脚臭、好汉屁多”,此话怎讲?古人想告诉我们什么?
- 国际文化交流的探路者与实践者吴泽洲去世,他把我国文化艺术精华推向世界舞台
- 俗语:老牛吃嫩草,人人皆知,而下一句才是精华所在,却鲜有人知
-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下半句才是精华,做父母的都应该看看
- 俗语“树怕三摇,女怕三撩”,下半句才是精华,道出为人处世之道
- 老祖宗常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精华,教你为人处世之道
- 俗语“不怕虎狼当面坐”,后半句才是精华,古人经验道尽人性
- 《郓城人讲水浒》之千万别小瞧了刘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