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玉京|年少红遍秦淮河,晚年只身伴古佛,一生只爱一人的她却被伤得最深( 六 )


显然,他在清廷得到的待遇,远没有在崇祯时期的优厚。对于一个异族统治的政权而言,吴梅村亦谈不上归属感。在朝廷过了几年失落的时光后,吴梅村终于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落差,于顺治十四年告老还乡。
这一年的吴梅村刚刚过完了四十八岁生日,靠着照料生病母亲的幌子,返回故乡。其实,对于清廷来说,吴梅村本就是可有可无的。或许,他的入仕是无比重要的,但只要能将他骗来朝廷入职,吴梅村便失去了利用价值。
清廷所需要的,只是吴梅村起到带头作用,带动江南士子归顺满清罢了,所以,自然不会给他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到家乡后,吴梅村再次经历了巨大的打击。
先是体弱多病的老母病逝,然后是吴梅村的女儿过世。紧接着,吴梅村被卷入到了一起“奏销案”中。
吴梅村的儿女亲家是海宁人士陈之遴,陈之遴在崇祯年间考取进士,后来降清官拜户部尚书。顺治十五年,因为陈之遴勾结太监吴良辅营私事发,家产充公,本人亦被发配盛京。亲家的境遇让吴梅村遭受牵连,为了替陈之遴走动吴梅村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
吴梅村晚年所遭遇的这一切经历,让他深感命途多舛,以至于,他临终时留下了这样的喟叹:“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境不尝辛苦。”
其实,最让吴梅村难以释怀的,还是文人对他的态度。
早年,吴梅村未曾在清朝入仕时,江南文士都以其为领袖,对他毕恭毕敬。在吴梅村致仕归来后,他立即遭到当地文士的责难,早年的倾慕者如今已不屑与他为伍。在吴梅村的五十大寿期间,愿云和尚(早年劝吴梅村一块出家的友人)托人送来一首诗,责难他违背当年不仕清廷的誓言。
不只是外人,吴梅村本人亦后悔这段晚节不保的人生经历,写出不少充满忏悔之意的作品,如:《过淮阴有感》:
浮生所欠只一生,尘世无繇室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除了诗以外,还有一首名为《贺新郎》的词中也充斥着吴梅村的悔意: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
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
待洒向、西风残月。
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
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
为当年、沈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绝。
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
人世事,几完缺?
在过世前一个月,吴梅村写下了一份遗嘱,在这份遗嘱中,吴梅村的意识已经出现混乱。他既怀念当年崇祯帝对他寄予厚望的恩德,缅怀前朝带给他的荣耀和地位,又歌颂了对满清的感激。
究竟这一时期的吴梅村是精神错乱还是另有所悟,恐怕只有九泉之下的他一个人知晓了。
致仕以后的吴梅村,将精力放在著书上。或许,只有找点事做,才能让他排遣困顿的情怀。在他的晚年时期,写就了《春秋氏族志》及《春秋地理志》,同时,还将自己半生的作品整理成《梅村集》。
康熙十年,吴梅村在家中与世长辞。在弥留之际,吴梅村表示自己对变节这件事无限悔恨,希望家人在他死后不要准备官服,以僧袍入殓,也不要在墓碑上写清朝的官职,同时,亦不要让别人给自己留墓志铭。
选择僧袍,无疑是吴梅村不得已之下的选择。
因为不论是清朝的官袍还是明朝的官袍,都已被打上了政治符号。只要涉及到政治,人们便会想起吴梅村当贰臣的那段日子。
或许吴梅村也曾考虑过穿着明朝的官袍下葬,可他投降满清已成为既定事实,就算是穿着前朝的衣冠袍服下葬,也改写不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至于死后不要请人为自己写墓志铭,这条遗言更是自欺欺人。吴梅村明白自己在文人圈中的名声已臭到了骨子里,所以,生怕有人会将自己的“光辉事迹”刻在圆石上。
然而,他的所作所为,亦会通过其他方式流传于世,这是无法遮掩的。
在明末清初的诗坛上,吴梅村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即便是与之齐名的“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在当时的名声都不及吴梅村显赫,吴梅村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诗坛盟主。不得不说,吴梅村才华横溢,在创作文学的过程中加入了不少创新的笔法,他将“元白体”以自己的方式翻新,造就“梅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