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现在的学生辛苦,其实哪个年代读书都不轻松,“十年寒窗磨一剑”是常有的事情,毕竟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之一,很多人都期盼着一朝考取功名而光宗耀祖,年代久远的姑且不论,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应该是大家较为熟悉的“读书模式”。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科举也就停留在“熟悉”的阶段,要真说一个五四三,大概也就对“状元”一词最为熟悉,而有一栋楼就是以科举制度为主题排布,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科举流程,这便是位于达州宣汉巴山大峡谷的状元楼。
文章插图
状元楼楼高35米,楼高七层,位于罗盘顶的山顶,基本是整个巴山大峡谷景区的制高点,整个底端由十数根柱子支撑,中部则是登塔入口,“科举制度”从这里就已经开始,正是说明着万千大众之中有部分人在参与科举考试,而参与的人正好在正中间,与古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不谋而合,而楼身依次递减,也恰好说明每上升一个阶段就会刷掉一部分人,越往上越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刚进门除了可以看到“科举考试流程图”以及“四川状元名录”外,最显眼的就是正前方的“童生”二字,这童生可不是指的是小朋友,而是指未考取秀才之前又习举业的读书人,即所谓的“士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也就是说只要你没考上秀才,哪怕五六十岁也只能叫童生,另外童生也需要考核的,也就是所谓的“童试”,并非谁都可以叫,而且只有成为童生才有资格进入科举制度的下一轮院试。
文章插图
状元楼的第二层是“秀才”,这个称谓大家也比较熟悉,它原指“才之秀者”,也就是优秀的人,但是在明清的科举制度之中并非是什么罕见的等级,仅仅是作为院试考核合格的“生员”的俗称而已,可能在明清时期对于一些教育不行的偏远地区,能考取秀才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人才了,因此秀才这个俗称似乎比生员流传更广,不过在考取了秀才之后即可进入科举考试的下一轮乡试。
【 秀才|一栋楼让你了解科举制度,从底层童生开始往上排,顶楼却不是状元】
文章插图
状元楼的第三层是“举人”,即乡试中试之人,乡试已经是“省级考试”,“科举科举”,成为了举人也就象征着成为了国家推举的人才。虽然整个科举制度产生的举人少说也有几百万人,不过对于很多那个年代的读书人来说,举人就是迈不过的坎,要是乡试中试很简单的话,也就不会有“范进中举”的疯狂,同时从乡试开始,第一名就有了“元”的称谓,乡试第一名就被称为“解元”,中举也意味着有资格参与科举考试下一轮会试。
文章插图
状元楼的第四层是“贡士”,也就是会试中试之人,会试已经是全国性的考试,考试场所一般在北京的贡院,而贡士整个称呼也比较有趣,这些通过了省级考试而进京赶考的举人们,恰好就像是各地给中央“进贡”的人才,刚说了从乡试开始第一名都有“元”的称呼,会试第一名也就是“会元”,会试中试之人才有资格参与最后的殿试,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会试的主考官叫“总裁”,有没有一丝霸道的意味。
文章插图
状元楼的第五层是“进士”,即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这已经是科举制度的最高等级,毕竟科举考试是推官制度,因此考取了进士也就是有官儿可做。值得一提的是,殿试只排名次,不黜落考生,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进士及第”、二甲若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只不过这是最终结果,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
- 穷秀才出上联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寡妇下联一出,秀才逃了
- 秀才出上联:竹本无心,奈何节外生枝?才女下联成经典,网友佩服
- 才女出对联招亲:“天字出头为我夫”,穷秀才随口说出下联,成功抱得美人归
- 你的生活不如意,多半是缺了它,余秋雨都在读的书,让你对人生改观!
- 吴柜贞|诚信,会让你在困难中遇见贵人
- 熟读韩非子两句话,帮你识破人心,让你独具慧眼洞悉人性
- 揭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 他是明朝书法家,七岁被选为翰林院秀才,被誉为“一代书宗”
- 老书迷推荐4本玄幻小说,让你看的无法自拔!
- 别再问美术生这三个蠢问题啦!美术生得罪谁了让你们这么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