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影飞逝,落叶匆匆,时光就那样老去,转眼又是一年冬至。
也许在现代很多人眼中,冬至不过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然而在古代冬至却是宴饮团圆的大日子,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那时交通不便,许多漂泊异乡的游子根本无法在冬至那日赶回家中与亲友相聚。
所以可以想象,在冬至那一日,那些流散天涯的游子该多么惆怅。
白居易就曾在邯郸的旅馆里,孤身一人度过了一个孤独寂寥的冬至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文章插图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也是杜甫在冬至日所写,道尽半生孤苦,戳中了很多天涯游子的心,读完眼中含泪。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杜甫在765年好友严武去世后,便离开了居住多年的浣花草堂,漂泊蜀中,一年后到达夔州才暂时安定下来。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一个冬至日,这是他入蜀后的第九个冬至日,在这一年的秋天,他还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异乡、知交零落、年老多病,可以想象此时的杜甫心中该是多么愁苦。
又碰上了冬至这样一个团圆的节日,于是便有了这首感慨至深的七律。
文章插图
诗歌首联开门见山,将诗人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沉情感,强调得异常突出鲜明。
“年年”二字充分表现了时间之长久,令人悲从中来。
“忽忽”二字一语双关,既是指诗人因伤心而恍恍惚惚的精神状态,也是他这几年天涯漂泊的真实写照。
开头两句便营造了一种极其悲凉沉痛的氛围,这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础。
颔联的前一句刻画了一个孤苦落寞的游子形象,后一句则是通过风俗人情的描写,侧面衬托他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独老”和首联的“穷愁”相呼应,将诗人自己晚年的现状描绘得穷形尽相。
文章插图
颈联前一句“杖藜雪后临丹壑”,描写的是眼前之景。
可以设想一下彼时的情景:一场雪后,诗人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来到郊外,见到的是被风雪肆虐后的萧条景象。
面对着这凄凉的一幕,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他想到了万里之外,长安的紫宸殿,此时上完早朝的官员应该都离开了宫门,他仿佛听见了那鸣玉铿锵的声音。
曾经他也是那些文武大臣中的一员,如今却只能在异乡守着回忆,心中的惆怅可想而知。
一凄清一热闹,今昔对比,虚实相对,便将杜甫的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
最后,悲从中来的他忍不住发出了“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的感慨。
他的心早被那深沉的思念折磨得寸寸断裂,他渴望早日返乡,可是却像迷失的羔羊,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何处”这一问句将他痛苦又无奈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又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感觉。
文章插图
其实,早在763年,杜甫听闻河南河北被收复后,便想返回中原一带,“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可是一直到了767年的冬至,他依然滞留蜀中,心中的思念愁苦可以说是达到了顶点。
这首诗只有短短56字,却写尽了他半生漂泊的孤苦,戳中了很多天涯游子的心。
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在这个凄冷的冬至日,你是否也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 冬至|杜甫晚年漂泊异乡,写下一首“冬至诗”,道尽半生孤苦
- 李白晚年又遭流放,却豪情不减,一首浪漫七绝尽显“诗仙”本色
- 李白晚年写的一首诗,说要泛舟江湖归隐,两年后却自己打脸了
- 李白杜甫很像的两首诗,千年难分高下,诗词大会康震几句话说清楚
- 杜甫的这首骂人诗频频被选入教材,却总被认为是夸人的诗
- 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杜姓诗人,杜甫和杜牧是什么关系?
- 赵孟頫晚年《临兰亭序》(绢本),端稳清劲
- 鼠王邱满囤:曾一次灭鼠80多吨,晚年被专家批评后秘方都没公开
- 民国侠妓小凤仙结局如何?建国后嫁给锅炉工,晚年过得令人伤感
- 陆小曼29岁丧夫,晚年提出想徐志摩合葬,徐志摩儿子却霸气拒绝!
- 他是《青春之歌》余永泽,戏中与林道静成婚,晚年遗憾患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