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还能出来吗?

大家好,我们的大龙猫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所谓“拐钉钥匙”,就是将钢丝卷成一个弯钩,然后从门缝伸进去,把自来石套住,用力顶起石条,门就可以打开了。考古队员就用拐钉钥匙将自来石往后推直,前前后后不到几分钟,至此,定陵也被打开了。中国古代有着璀璨的历史,也有着落后残忍的封建制度。比如古人觉得,人虽然死了但灵魂还在,可以通过另外一种状态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死后所在的墓葬就是住所。所以古人特别重视陵墓的修建,特别是封建社会的掌权者,对陵墓的追求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有的帝王从登基的时候就开始命人修建皇陵,比如秦始皇、汉武帝等等。
 封闭|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还能出来吗?
文章插图
很显然,帝王们不但没有忌讳死亡反而乐此不疲,实在是令人费解。为了能够死后继续享受富贵,他们也都会将生前喜爱之物带进陵墓中作为陪葬,试想下能被皇帝看上的物件肯定都是稀世珍品,价值连城。因此便有人惦记上这些宝物,也就产生了一种相对应的职业叫摸金校尉,通俗的说就是盗墓贼。《史记·秦本纪》记载:“葬既下,或言工匠为机,臧(也就是奴隶)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封闭|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还能出来吗?
文章插图
但实际上工匠们直接被关在帝王墓穴是不合理的,多数还是后人以讹传讹。虽说古代封建制度是很严苛的,其实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陪帝王殉葬。毕竟皇帝希望死后升天,而不是和很多工匠的冤魂待在一块,这不是触霉头么。再有,墓室的结构设计都有不同的负责人,做完不同的区域和结构的就换下一批,完工后会把图纸全部焚毁,如果知道前面的工匠都直接被殉葬了,后面设计师肯定会设计秘密通道逃出去,还会带走无数陪葬品,没人哪个帝王会那么傻。而且基本上所有的王侯级别以上的大墓都有守墓人,盗墓从古至今都是死罪,只要没有生逢兵荒马乱的时候,不是什么人都有能耐挖墓的。此外在古代,人口并没有像现在有着十几亿人口,劳动力和兵员是很缺的,不会动辄就杀上万的劳动力,最多充军或流放。所以只要这个帝王不是太傻或者太过残暴,应该都不会对这些工匠动杀念。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地宫墓室的大门闭合,一定是有技巧的,现在的门在外面也一样反锁,关墓室大门的人后果不好说,可以肯定是,不可能在内部关闭,也不会当时就杀掉,那么可能的措施就是会致残致聋致哑,还有为了不让其后代报复,应该会优待其后代。
 封闭|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还能出来吗?
文章插图
因此封闭地宫的工匠应该是能活下来,而至于怎么从地宫来出来,那就不得不提下工匠怎么才能将地宫的宫门关好。据史书记载,有种关闭墓门的方法叫“自来石结构”,这体现了工匠们超高的智慧。自来石结构,简单来说是用一根石柱在墓室内部顶住墓门,由于石柱和墓门之间呈三角形平面,因此十分稳定。所以在墓门外面的人无论如何用力,都很难将墓门推开,毫不夸张的说,用蛮力推开墓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就得提下1956年,郭沫若打开明朝万历皇帝定陵的过程。挖掘定陵文学家郭沫若,他一直热衷于研究古代文物,对地下文物有着非常大的执念,因此频频向国家建议对皇陵进行考古,第一站便选择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就因陵墓里疑似有《永乐大典》,往小了说,就是他想一睹为快,满足个人私欲。
 封闭|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还能出来吗?
文章插图
然而郭沫若率领的专业团队花了很长的时间都无法找到地宫的入口,正当众人的积极性被消磨得差不多得时候,恰好此时,万历皇帝的定陵存在坍塌现象,于是郭沫若决定先发“抢救性发掘”定陵,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挖朱棣的长陵。用我们喜欢打游戏的人说的话,就像打怪升级一样,先从小的练手,积攒经验,熟能生巧之后,打开长陵便指日可待。然而考古队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找到定陵的入口。一般来说,只有找到了地宫入口,才能说陵墓将尽在掌握,如果无法找到,那就哪怕有炸药也不一定能打开。之后考古队顺利找到定陵的宫门。只见地宫大门,高3.3米、宽约1.7米,是用汉白玉雕凿而成。但大门紧闭着,众人合力都无法推开。经过研究,大伙初步知道了定陵封门的原理,就是采用了上文说的自来石结构:石门关闭之前,用立着的一块条石板,条石板的底部置入地下的方槽中,并在雕凿石门的中部时,雕凿凸出了一台阶,此台阶与地面方槽呈斜角,最终小石板斜立顶住台阶,从而固定住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