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官疾 战国带钩玺
大约2500年前 , 中国就出现了青铜、玉雕印 , 当时的印章以文字为主 , 并没有过多的雕饰 。而中国印章之所以会成为高妙的艺术 , 也与中国文字的沿革有关 , 伴随着甲骨文、金文、小篆、缪篆、隶、楷等书体字体的渐进演绎 , 春秋战国古玺、秦印、汉印、魏晋印及唐、宋、元印 , 印风鱼龙变化 , 各臻其妙 , 形成周秦汉魏古玺印;同时 , 从竹简到纸载体的变化 , 也影响了印章的大小、白文朱文的变化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导览
但始自战国的玺印 , 到了宋元却出现了变化 , 文人用印需求的增加 , 宋人米芾、元人杨维桢的自用印多达二三十枚 。据记载画家王冕曾用自己家乡的石头(花乳石)刻印 , 但未成气候 。直至明代中后期 , 青田石、寿山石等印材出现 , 并被文人引进到印章领域 。原印印谱的诞生 , 也成为文人治印的艺术水准丰富和提高的一种方式 , 量多而质高的印学论著 , 对流派印章的勃兴 , 具有启迪和指南的作用 。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所在的嘉定 , 与文人制印也有渊源 。据韩天衡考证 , 1633年 , 嘉定竹刻创始人朱鹤(松龄)的曾孙 , 拿了一本“松龄印谱”让侨居嘉定的明末画家、篆刻家李流芳题跋 。“朱松龄的生卒年不清楚 , 只知道是弘治正德时人 。但他的曾孙和李流芳是一辈 , 李流芳是1575年出生 , 那么朱松龄生年大约在1500年 , 而且会刻印 。他大约七十岁左右去世 , 那么他的印谱至少要比如今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印谱‘何雪渔印谱’早三十年 。”韩天衡说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展览中的各类印谱
在此次展览中以印为线索 , 以韩天衡美术馆藏品为基础 , 并向西泠印社、河南印社及海内外藏家广泛借展助力而成 。其中来自西泠印社的古印章、古印谱多达50件(套) 。这也是西泠印社的文物名品 , 首次大批量来到上海展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印谱开启文人之印
走入展览之中 , 一列印谱成为了探究历史的入口 , 展览由《顾氏集古印谱》开始 , 这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玺印汇录 , 明代上海顾从德于隆庆壬申(1572年)辑成 。《顾氏集古印谱》原有六册 , 展览中展出的是西泠印社所藏的《顾氏集古印谱》 , 为张鲁庵旧藏 , 仅四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泠印社藏《顾氏集古印谱》
此谱汇辑了顾氏家藏及友好藏印共约1800方 , 之所以特别 , 是因为此前的成谱工艺或手摹笔钩 , 或枣梨翻刻 , 差之毫厘 , 失之千里 , 不能真实地反映秦汉原印的面目 。此谱第一次使用古玺印实物 , 以上等朱砂印泥钤盖于纸上 。无论是从版本学、史学还是从篆刻学的角度讲 , 《顾氏集古印谱》都具有艺术和学术价值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泠印社藏《顾氏集古印谱》
展览中紧随其后的范汝桐辑《范氏集古印谱》、郭宗昌辑《松谈阁印史》 , 都是明代重要的集古印谱 。
- 六大国家一级国宝文物,最后一件确实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铁证
- 1978年, 李渊外孙女墓被发掘, 专家发现一文物, 揭开她的奇怪癖好
- 六大国宝级文物中的国宝,最后一件绝对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NEOGEO视觉史》一本值得收藏的回忆
- 章公祖师案入选法院年度十大案件:开辟追索流失文物新路径
- 这四位白金作者竟有八本经典小说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原因有四
- 玩收藏眼力决定水准,资金决定珍稀
- 玩收藏︱快乐很重要
- 文物之劫:唐太宗的昭陵二骏是怎样流落到美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