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2型糖尿病怎么办?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 , 或两者兼有引起 。 长期存在的高血糖 , 导致各种组织 , 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 而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 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 , 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
今天 , 我们就随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符静老师 , 一起学习一下 , 得了2型糖尿病该怎么办?
得了2型糖尿病怎么办?文章插图
作为一个内分泌科大夫 , 告知患者得了2型糖尿病 , 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况 。 告知过程对于医生来讲很常规 , 往往是一套内容 , 交待病因、治疗用药、如何复诊、平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 说明情况就可以了 。 但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 突然一下子要接受“自己得了糖尿病”这件事 , 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 告知患病后 , 最常见的患者反应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 患者不愿意相信 , 更不愿意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 。 这类患者往往会说:糖尿病啊 , 我没有啊 , 我一点感觉也没有 , 任何症状都没有 , 我好得很呢 。 所以 , 针对第一类患者 , 我要说的是 , 2型糖尿病典型的症状包括口干、多饮、多食、多尿 , 以及体重下降、皮肤瘙痒等 。 但是实际上在临床中有许多患者 , 虽然已经发生了糖尿病 , 但是却没有任何症状 。 所以 , 只凭着“我没有任何症状” , 来反驳或者来拒绝接受患病的事实 , 是站不住脚的 。 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诊断除了症状 , 最重要的是靠检测血浆葡萄糖水平 。 具体如下:有糖尿病症状的人 , 满足以下一条或多条即可诊断:随机静脉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 , 或空腹静脉血糖大于等于7mmol/L , 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静脉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 。 如果没有上述糖尿病症状 , 则另日重复检测 , 只要不同日内两次满足血糖诊断标准 , 都是可以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 。 这里要和大家强调一点 , 指尖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 , 只在诊断糖尿病后作为监测方式 。 要确诊糖尿病的话 , 必须从静脉血管里抽血化验才行 。
得了2型糖尿病怎么办?文章插图
第二种患者 , 面对医生的告知 , 表现得满不在乎 , 觉得不就是糖尿病吗 , 噢 , 好的 , 我知道了 。 就结束了 , 根本没有重视这个事情 。 以后也不会去认真对待这件事 。 其实这类患者没有明白 ,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虽然感觉不到血糖高 , 但是高血糖这个病理过程时时刻刻在体内存在着 , 引起一连串的恶果 。 如果不重视自己患病的事实 , 根本不去控制饮食 , 不去合理锻炼 , 服药也不规律 , 可能几年以后就会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达标 , 出现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比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等 , 面对这个时候的患者 , 内分泌医生能做的就非常有限了 , 患者还需要到相应的血管外科、骨科、肾内科、眼科等科室去就诊了 , 到了那个时候 , 患者和家庭遭受的身心痛苦、经济负担 , 会是非常巨大 , 令人难以承受 。 所以 , 对这类患者 , 我要奉劝大家一句:今日不重视糖尿病 , 来日它会给你带来更大的苦头 。 如果不相信 , 可以去相应科室看一看糖尿病足截肢的患者、糖尿病肾病靠透析维持生命的患者以及因为视网膜病变而失明的患者 , 他们都是非常可怜、非常可悲的 。
得了2型糖尿病怎么办?文章插图
第三类患者 , 听说自己患病以后 , 如临大敌 , 非常恐惧 , 情绪低落 , 寝食难安 。 其实也不必如此 , 虽然目前2型糖尿病还没有办法根治 。 然而幸运的是 , 我们还有许多手段来控制糖尿病 , 只要控制得当 , 2型糖尿病患者依然可以拥有正常人的寿命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 具体怎么办呢 。 首先在心理上 , 对糖尿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 糖尿病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 , 糖尿病就是胰岛不能正常产生胰岛素或者身体不能正常利用胰岛素 , 从而导致的血糖水平高于正常 。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中非常常见的疾病 , 在我国成人中 , 糖尿病患病率超过9% , 所以作为一个糖尿病患者 , 你并不孤独 。 而且这个病 , 虽然有些麻烦 , 但也并非短期内夺人性命 , 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它周旋 。 得益于许多医学家、药物学家和科研人员的努力 , 如今我们已经拥有多种对付糖尿病的手段 。 包括合理的饮食控制方案、科学的运动方案、各种类型的口服药、胰岛素以及血糖监测仪等 。 我认为 , 让患者的饮食和患者的运动 , 还有所用的药物 , 三者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 , 这就是糖尿病治疗的灵魂 。 什么才是较好的平衡 , 需要一个血糖检测仪来告诉我们 , 这就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血糖监测 。 只有通过血糖监测 , 患者才能知道自己血糖控制如何 , 医生才能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来调整用药 。 患者说 , 这些知识我都不懂呀 , 那怎么办 , 不懂就得学 。 这就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另一项原则:糖尿病教育 。 糖尿病教育的方式很多 , 包括与医生交流 , 多读糖尿病相关书籍、杂志 , 多关注医生的科普文章或者视频 。 最终能够了解糖尿病的特点 , 学会监测自己的病情 , 搞明白怎样才是合理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