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北魏明堂遗址:中世纪中华民族夷夏交融的标志,雄浑壮伟魏风存】
文章插图
北魏明堂遗址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南环路与向阳街之间,周边大型生活社区林立,充满现代气派,容纳潮流汇聚,生活气息浓郁。
遗址公园占地面积达百亩,中央是一方形夯土台基,边长约43米,是主体建筑明堂所在地,遗址总平面呈圆形,在环形水沟的内侧,设东、南、西、北四门。
根据史料记载推算,原明堂历史建筑规模相当于现存北京天坛的3倍,但由于地处闹市条件局限,现只发掘了大约四分之一,而其现规模与气象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北魏在大同建都近百年,明堂遗址是城内目前唯一的北魏文化遗存。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重要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庆赏、祭天。
据了解,我国历史上有四大明堂,分别是汉长安城明堂、北魏平城明堂、唐洛阳城紫微宫正殿、北宋汴梁明堂,而北魏平城明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由少数民族政权建造的,建筑风格体现着北魏政权崇简、尚实的民族品格,并且是目前唯一在原址修复完成的明堂,是平城遗址的重要标志。
通过明堂遗址陈列馆《惊世发现》展陈单元了解到,北魏末年,平城毁于兵火,郦道元笔下景色优美的平城明堂也化为灰烬,明堂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其地或建孝文祠堂,或称水磨河,甚至被夷为平地,只能依稀辨别出巨大的环形遗迹。
1995年5月,大同市博物馆考古人员来到此处城建工地,通过考古发掘,证实此处遗迹就是历史上的北魏平城明堂,环形遗迹即辟雍。
这一惊人发现,解开了困扰人们多年的北魏平城遗迹的诸多问题。此后,多有历史文化界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将明堂遗址进行原址保护修复。
终于在2008年,明堂遗址保护修复被列入古城复兴工程,历时6年完成。
而该遗址的发现与修复对北魏平城布局及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的研究意义非凡,为古都文化风貌格外增色,让广大游客与市民感受独特而厚重的北魏礼制文化,品味古都千年醇厚的文化积淀。
文章插图
北魏平城明堂是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建造是孝文帝于太和十年即公元486年为进一步加快汉化进程提出的,由尚书李冲主持修建,采武周山之石,引如浑水,最终完成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其在建设过程中不是简单照搬汉魏礼制文化,而是大胆创新,吸收多元文化,是汉文化、游牧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彼时文明太后刚刚故去,而由太后与孝文帝共同主持的班禄制、均田制和三长制改革已经完成且收到实效,鲜卑拓跋及新加盟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交融愈加深广,国家进入鼎盛期,明堂的营造便成了国力的炫耀和时代的标志。
而平城明堂建造的时间、地点都说明,其本身就是中世纪中华民族夷夏交融的标志。
文章插图
在主体建筑内部,辟有一座北朝艺术博物馆,存放着大量北魏时期及其前后年代的大量文物、石雕等,让人从众多具有久远历史信息的遗物窥见当年的社会生活风貌。
在其东侧,为北魏明堂遗址陈列室,有辟雍遗址碎片,玻璃覆盖下是当年的建筑遗迹。
徜徉明堂遗址,园内大树参天、绿茵覆盖,碧水环绕、格局轩阔,油然生出心灵与天地对接的神奇感受,遥想花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百战凯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情景,以及孝文帝在平城明堂“始服衮冕,朝飨万国”的煌煌盛景,不由得为古都文化的辉煌历史与精彩当下而备感自豪。
◆ 来源:大同日报等(转载需授权)
- 从北魏服饰看胡汉文化交流
- 魏碑《故徵士奚智墓志》
- 她是千古第一后,却间接断送了北魏的大好河山!
- 细想近代中国一百年,中华民族只有耻辱吗?中国的收获有什么?
- 宫闱逸事|揭开北魏公主拓跋迪历史原型,史料记载会跟影视中那样美好吗
- 北魏孝文帝推崇汉文化进行重大改革,将鲜卑姓改成汉族八个姓
- 中国最珍贵的五位国宝级科学家,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顶梁柱
- 中国有“九圣”:文圣是孔子,武圣是关羽,那剑圣是谁?答案来了!
- 中华民族为什么凝聚力特别强?想象的共同体加强文化纽带
- 中国历史上十大分水岭,每一次都是中华民族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