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菊花开,正归来
丨文 / 谁最中国丨
自从陶渊明在东篱采了一捧菊花,每到秋天都会想起他。想起云雾笼罩的山坡上,几间倾颓的草屋在风中摇曳。院子里,一丛丛带霜的菊花儿开得正好。屋内的长者,披着粗布衣衫,隐几兀坐。
苏东坡曾说,中国的文人爱标榜不要,但陶渊明是真个儿不要。他喜读闲书,不求考据、不为功名,不过是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他爱写文章,不为发表、不为评职称、也不为换五斗米,无非是以示己志,让自己的真人格、真性情活在文字之中。
文章插图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同样泥足红尘俗世,为何陶渊明的心却没有拘囿于时代?反倒活得洒落又自在。
有菊花黄,也有豆苗稀
时人都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却不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负耒躬耕。对于人这个社会存在物来说,陶渊明的生活只是一种短暂而超然的心灵体验,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面对社会和人的现实难题。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拥有持久的宁静,陶渊明也一样。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自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说自己性格刚直,和世道有很多违逆的地方。
文章插图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在陶渊明的心灵深处,也有过贫与富的交战、穷与达的烦扰、生与死的焦虑,还得为“真风告逝,大伪斯兴”而痛心疾首。我们看到他的高逸、洒脱、自在、超然,那是因为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生存的重量。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军,官至太尉,但是因出身并非门阀士族,常常被人讥嘲。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也做过官,但最终家庭还是没落了。陶渊明8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家境每况愈下,甚至到了“箪瓢屡空’的窘境。
文章插图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书画|古书画:清石涛《渊明诗意册》】大济苍生,还是击壤自欢
故乡和家都是一个人生命的源头,生活方式留下的印记、家族中的事迹影响人的一生。陶渊明是江西九江人(古称浔阳),从小就生活在庐山脚下,空旷的田野,溪流环绕,宁静的日子就像家门前的清风溪,欢快而美好。
陶渊明说,少学琴,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大自然给予人的滋养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清风、鸟语、泥土、野花和清水相伴,大地的气息拂过文字,每一个字都在他心中立起。
文章插图
带月荷锄归
家族中对陶渊明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人:他的曾祖父陶侃和外祖父孟嘉。陶侃和孟嘉是截然相反的人。陶侃信奉儒家思想,不甘心平庸度过,要积极仕进。孟嘉是魏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信奉老庄思想,自由洒脱,独尊独行。两个人的思想,都同时流淌在陶渊明的血脉中。
陶渊明并非一开始就选择了击壤自欢的生活,和很多富有理想的年轻人一样,二十九岁时,怀着大济苍生的理想走进了官场。
不巧的是,东晋后期军阀当权,政局混乱,社会动荡,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非常森严。生活的现实一次次磨灭了他的热情和理想,济世的抱负更难施展,而且还要降志耻生和一些官场小人周旋。他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因为他要养家糊口。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陈锋」|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翰墨争晖 丹青焕彩 兰州市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开展
- 云烟浩莽绘丹青 笔墨立空写奇观 ——记著名书画家王诗皓
- 兰州市博物馆联袂高台县博物馆举办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
- 三中资讯‖武山三中元旦师生书画展
-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举办“艺起前行童心筑梦”少儿书画展
- “翰墨扬清风,妙笔映民声”廉政文化书画展开展
- 四个亿买了件“赝品”古玩,亏不亏?
- 萧山日报:职工书画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