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舞弊案,竟和鲁迅祖父有关,最后其结局如何?

记得当年在看《少年闰土》时,鲁迅在文中提及了他的家世。笔者记得鲁迅小时候是个大户人家的孩子,家里还能请得起长工,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家道中落。当年不愁吃穿的“迅哥儿”,也不得不远走他乡,谋求生计。
 鲁迅|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舞弊案,竟和鲁迅祖父有关,最后其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这一点,在《鲁迅自传》里也得到了验证,鲁迅自述“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那么,问题来了,鲁迅家里究竟遭了一场什么样的变故呢?首先,我们要明确鲁家为何能够发迹。一切开始都是1871年,鲁迅祖父周福清中了举人。举人可是通过了会试的秀才,比秀才要厉害多了。中举不久,周福清官至七品知县,周家也因此兴隆。
 鲁迅|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舞弊案,竟和鲁迅祖父有关,最后其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但周福清是个不善厚黑之人,他不懂官场里那些门门道道,经常说错话,办错事,得罪了一大群同行。尤其还得罪了两江总督沈葆桢,后者干脆上朝弹劾了周福清,革了他的职。下岗后的周福清将事业重心放在了培养儿子周伯宜身上,他希望周伯宜能续写他的辉煌,重振周家雄风。在周福清的悉心培育下,周伯宜也中了秀才。后来,三年一度的会试开始,周福清为此等待多年,没少花功夫,为的就是让日子周伯宜步他后尘,考上举人。
 鲁迅|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舞弊案,竟和鲁迅祖父有关,最后其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说巧不巧,当时主持江浙地区会试的主考官,是周福清当年为官时的好友殷如璋。于是,周福清想要用贿赂的方式,让自己的儿子中举。打听好殷如璋的行程后,周福清凑足了一万两银子,这就派遣家丁给殷如璋送去了。由于时值会试特殊时期,按规矩,收到书信后的殷如璋,理应拆开书信,给在场所有监考同僚传阅一便,以示自己的清白。而殷如璋大概也猜到了周福清的来意,本来打算将书信当私人信件处理,不拆开的。但周福清的家丁执意让他拆开,说是要回去交差。
 鲁迅|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舞弊案,竟和鲁迅祖父有关,最后其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殷如璋无奈,当众人面拆开了书信,周福清的意图一下暴露在众人面前。书信上写道“鄙人托殷公录取犬子周伯宜,事成后拿一万两银子来酬谢,届时凭书信来领即可”。这下,所有人都知道周福清行贿的事了。按当时的《大清律》,科举徇私舞弊可是欺君之罪。周福清虽然没有行贿成功,但意图也是相当大逆不道,最终被捕,打入死牢,等待秋后问斩。
 鲁迅|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舞弊案,竟和鲁迅祖父有关,最后其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周家一下慌了手脚,为了救老爷子,周家人想到这样一个法子。当时,清朝处理砍头犯都是采用一种叫“勾决”的形式。即在问斩名单上随便勾画,勾中的人马上处斩。周家人通过贿赂官员,让他们将花名册上周福清的名字刻意写小一点,就这样,周福清逃过了勾决。但每勾一次,都要贿赂官员一次,周家本来便已不再厚实的家底,就这样被耗了个干干净净,从此,走向了没落。这也是鲁迅之所以在自传中这么说的原因。
 鲁迅|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舞弊案,竟和鲁迅祖父有关,最后其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有趣的是,周福清到最后也没死,到了清朝末期。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各种内外交困让清廷应接不暇,哪还有时间去管周福清贿赂舞弊的事?后来,八国联军占领了紫禁城,犯人们纷纷出逃,周福清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然而,国之不过,家已不家。看到周家从当年他走时的枝繁叶茂,到如今萧瑟衰败,周福清痛心不已。回家不到3年,在老家郁郁而终。这一年,是1904年。
 鲁迅|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舞弊案,竟和鲁迅祖父有关,最后其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