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唐朝诗人王维有首脍炙人口的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此诗描述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其中假托抒发相思之情的“红豆”逐渐在后世成为了一种情侣之间相互赠予的物品,一种爱情的信物。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王维诗里的“红豆”与我们日常煮粥食用的红豆或中药里常用的赤小豆是同一种东西吗?
此“红豆”非彼“红豆”
王维所说的“红豆”,其实是“相思子”,是豆科相思子属的一种有毒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种子中含有一种称为相思豆毒蛋白的蛋白质,此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误食时会中毒,严重时甚至会丧命。关于相思子的命名民间还有个广为流传的凄美传说,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来同去戍边者都回来了,惟有其夫未返。妻思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后来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的血泪凝成,称为“相思子”。
我们日常食用的“红豆”,其实多指学名为“赤豆”和“赤小豆”的两种植物种子。“赤豆”与“赤小豆”二者仅一字之差,极易混淆,我们不妨从外观上判断:赤小豆呈长圆形而稍扁,长5~8毫米,直径3~5毫米,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且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全长的2/3,中间凹陷成纵沟。赤豆(即红豆)则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直径4~6毫米。表面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不突起。
通过这段描述,相信大家就不难分清赤小豆与红豆了。那这两者在药用上又是否存在区别呢?《本草纲目》中记载:“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色者,并不治病。”也有现代医家经验说,赤小豆偏凉,药用力优;红豆甘平略偏于补,多当食物。可见赤小豆和红豆均可入药,但习惯上认为以前者药效为优,红豆则多用来煮粥或制成豆沙以供食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写到,中药赤小豆来源有二,为豆科豇豆属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归心、小肠经,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之功,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等的治疗。
文章插图
健脾祛湿有讲究
湿是中医六气之一,是万物生长的条件。但当湿气超过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称之为湿邪。湿邪引起的疾病往往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变化较慢,可能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疹、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中医常用“湿气重则百病生”和“十人九湿”的说法来形容湿气侵袭人体致病的普遍性。
很多现代都市人湿气重,主要是因为生活方式不健康,贪食生冷或暴饮暴食,破坏脾胃运化功能,水液在体内久蕴成湿就会出现湿气重的表现。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说明体内有湿热;身体沉重懒动,睡不醒、睡醒后仍不解乏,浑身不清爽,有头昏脑胀之感;食欲不振、胸闷腹胀;面部容易出油,尤其是额头处、口鼻周围出油明显,头发也爱出油;大便黏腻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体态虚胖等,这均为湿气重的典型表现。
作为近年祛湿的明星良方“红豆薏米汤”,近年来被广为宣传,许多人在三伏天时每天饮用,却发现非但没能祛湿,身体反而越来越沉重。其实,红豆薏米汤怎么用很有讲究。
首先是适宜人群,同样是湿邪为患,但有寒湿、湿热之分,红豆薏米汤主要适用于湿热体质的人群。赤小豆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高,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如小孩平素食欲不振、营养欠佳、大便稀溏时,就不宜食用赤小豆。如果成人体质虚弱,正服用补益中药时,就不宜食用赤小豆,否则会影响药物的疗效。阴虚体质人群和妊娠期妇女也应慎用,需向医生咨询。其次是选材,应以赤小豆和熟薏米为优。要选细长的赤小豆,中医认为,赤小豆善下行,利水消肿功效强。薏米又名薏苡仁,性寒,食用时将薏米倒入炒锅,全程开最小火,慢慢翻炒至表皮金黄色,带有微微焦香味。炒过的薏米寒凉之性降低,增强了其健脾祛湿之力。
- 红楼梦追星有多可怕你看看红楼梦中的尤三姐,悲惨境遇不言自明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六大国宝级文物中的国宝,最后一件绝对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
- 一看就懂山水盆景中的“石”,究竟选用是啥“料”!
- 86版西游记中的天竺国王后,是孙悟空现实中的老婆!
- 真实历史中的富弼:总能把天聊死的“大宋第一钢铁直男”
- 油画中的美人都跑了出来,就藏在我们周围,你能发现她们吗
- 此人才是红楼梦中的大佬,表面老实内心狡诈,将王熙凤耍得团团转
- 当年击败北大硕士,拿下诗词大会冠军的37岁外卖小哥,如今变化让人认不出
- 《水浒传》中的五虎将,哪三位好汉可以一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