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皇帝|“封禅”为什么非得去泰山,后世帝王们为什么以“泰山封禅”为其殊荣呢?( 二 )


弄清楚这个点之后 , 我们再回到问题本身就能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只有6个皇帝有过泰山封禅的体验了 。
秦始皇前文已述 , 汉武帝大致上是过分自信 , 自认为功业远朝三皇五帝 , 所以要到泰山走一遭 , 给自己的皇帝人生一个完美的注脚 。
光武帝封禅泰山的动机就不太好讲了 , 他在位的第三十个年头 , 群臣鼓动他去封禅 , 但却被他大骂了一顿:“朕登基三十年 , 百姓尚有满腹怨气未能消解 。诚如孔子所言 , ’吾谁欺 , 欺天乎?’难道泰山的神灵会轻易受骗吗?难道要让朕去玷污七十二代圣贤封禅的记录吗?以后再有借封禅、贺寿一类名义前来歌功颂德的 , 一律处以髡[kūn]刑 , 责罚屯田!”
可见光武帝其实对封禅有着深刻清醒认识的 , 而且刘秀的行事风格向来低调不太会去做这类耀武扬威的穷显摆的事情 。可仅仅过了三年 , 刘秀就突然性情大变 , 开启了浩大的封禅泰山活动 。
其实并不是刘秀变了 , 而是他偶然翻阅《河图会昌符》的时候 , 看到了这么一句话:“赤刘之九 , 会命岱宗 。不慎克用 , 何益於承” 。汉朝崇火德 , 服红色 , 刘秀是刘邦九氏孙 , 刘秀把“赤刘之九”理解为自己 , “会命岱宗” , 也就是去泰山啦 。
君王皇帝|“封禅”为什么非得去泰山,后世帝王们为什么以“泰山封禅”为其殊荣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过到底是不是真有这么一回事 , 并不好说 。但刘秀的治国之道里面有一个重要手段被他频繁使用 , 那就图谶 , 他在用人、庙祀上都喜欢用谶来决断 。当然刘秀也很聪明 , 对谶的解读作出了严格限制 , 换言之就是只有自己解读的才对 。
或许看了《河图会昌符》之后 , 刘秀灵机一动 , 解读一番后 , 心理上认可了这是冥冥之中的指引 , 便去封禅了 , 又或许刘秀心底里其实蛮想着去封禅的 , 只是群臣劝谏而去太不要脸 , “谶言”的启示更加充满神秘感和使命感吧 。
至于之后的三位 , 心思大多也是彰显自身功业吧 。
泰山封禅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 但它本身又不是一件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 它是帝王自信表演的最高舞台 , 这个舞台并没有世人定下的普世规则 。不是说只要达到那些条件就能去做 。
它没有任何硬性规则 , 只要出得起钱就能去 , 但没有规则 , 就代表着要实现封禅的最佳效果是难以量化的 。它高高在上 , 却无迹可寻 , 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
君王皇帝|“封禅”为什么非得去泰山,后世帝王们为什么以“泰山封禅”为其殊荣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旦去封禅 , 皇帝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自我感觉良好 , 但天下人怎么看就不好说 。这就等于是告诉天下人 , 你看我做皇帝做得多棒 , 快来夸我 , 双击666 。可但凡求表扬的人 , 基本都是被吐槽的对象 , 最后惨遭打脸 , 宋真宗就是反面教材 。
君王皇帝|“封禅”为什么非得去泰山,后世帝王们为什么以“泰山封禅”为其殊荣呢?】所以封禅是一把双刃剑 , 风险极高 , 一般皇帝不敢做 , 得到身份文化双重认同的皇帝不用作 , 雄才大略的皇帝只着眼于现实 , 不用去做这类歌功颂德的表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