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钟表最初传入中国是在明朝后期,万历二十九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两只"自鸣钟"进献给了明神宗。这是紫禁城之中最早的钟表,从此以后,西洋传教士以钟表为工具,和中国上流社会的皇亲贵胄结交。
文章插图
(利玛窦)
西洋钟表在中国的早期普及,和清朝皇帝们的关注和兴趣密切相关。康熙帝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帝王,他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当时来到大清的西洋传教士们将钟表当作特殊的礼物赠送给康熙皇帝的。康熙帝后来还在宫中设置了专门的钟表作坊,邀请西洋的技师维修和仿制这些钟表。
雍正、乾隆、嘉庆三位皇帝继承了康熙对钟表收集的痴迷,收集的钟表数量增多、品种各异。他们甚至定下了"随侍钟表"这个概念,在皇帝活动的天坛、圆明园、热河避暑山庄都放置了钟表,乾隆出巡之时,甚至要带上数枚钟表。
文章插图
钟表代替了传统的计时仪器圭表和日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钟表收藏。
前朝的皇帝和官员们看自鸣钟是个把玩的稀罕器件,而到了康熙手上,他看到的是钟表的精准和前所未见的制作技术。他曾经为自鸣钟写了一首诗《咏自鸣钟》:"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轮行随刻转,表按指分移。绛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可见对于西洋钟表,康熙是非常感兴趣且重视的。
文章插图
(太和殿日晷)
康熙收藏的钟表大多来自于西洋人的进贡,康熙对西方传教士的态度比较温和,而当时朝廷上绝大多数的官员是反对西方宗教的,康熙帝坚持收藏,从康熙二年开始传教士陆陆续续进贡过数座自鸣钟,康熙帝对此非常喜欢。准许了传教士传教并且在朝廷之中供职。康熙帝不仅将心爱的钟表送给宠妃,也会送给朝中官员们,康熙帝对自鸣钟的喜爱让它们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礼品。
钟表坏了之后总得有人去修理、保养,康熙帝在造办处设置了自鸣钟处,如果有懂得钟表制造技术的传教士,康熙一定将其留在宫中。康熙对自鸣钟处一直很重视,自鸣钟处的一切材料、设计都要康熙亲自过目批准,他也会常常抽空亲自前往自鸣钟处监造。
文章插图
皇帝的喜好直接带动了民间钟表仿制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广州和苏州都是最早出现自鸣钟生产作坊的地方。其实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零零星星出现了仿制的匠人,清朝之后因为上流社会需求增加,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制作钟表的作坊,并且将西方制作钟表的技艺和中国传统艺术结合在一起,比如在钟表上装饰中国民族特色的纹饰。
康熙看中的是钟表的科技性,而雍正更加看中它们的实用性。
文章插图
(故宫的钟表馆)
雍正曾经写过一首诗歌颂钟表:"巧制符天律,阴阳一弹包。弦轮旋密运,针表恰相交。晷刻毫无爽,晨昏定不淆。应时清响报,疑是有人敲。"这首诗写在雍正帝登基之前,说明当时他在即位之前就已经对钟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看中的是钟表的"精准"。
雍正朝时,宫中的钟表已经比较普遍了,数量巨大,而且宫中自鸣钟处还在不断生产。
雍正时期,外国使团前来觐见中国皇帝之时,钟表是首选的邦交礼品。1725年,俄国卡姐琳娜一世即位,雍正也刚刚即位,为了表达君主间友谊,俄国以女皇陛下的名义向雍正帝赠送了一万卢布的礼品,其中就包括了贵重的怀表、挂钟和座钟。说明在当时,钟表已经成为了两国之间、两位国君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 大清盛世 万彩官窑,康雍乾嘉官窑赏析
- 清代内务|清朝内务府的盐商真的赚钱吗?为何部分家族还会因此破产?
- 清朝|康雍乾三代耗时将近70年,清朝为什么这么难灭掉准噶尔汗国?
- 部门|清代各衙门中除了宗人府、内务府,还有哪些部门不用汉臣?
- 皇帝|皇帝抽空也抄经,看康雍乾三帝御笔经书!
- 殿堂|大清国的“内务府造办处”是顶级艺术品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