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黑塞时刻”


 就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黑塞时刻”
文章插图
▲《最后的骑士:黑塞传》
李世琦 著
华文出版社
2020年11月
◎杜陵少年(资深媒体人)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1300多年前,唐人杜甫深情写下粉丝情诗《梦李白》的时候,不会想到,他不仅成就了一个成语——“青林黑塞”——比喻知己朋友的所在之处,还成就了千年以后一个在精神上“长着中国面孔”的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的中译名——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
在当代网络语境里,黑塞,似乎是暗黑和心塞的简称,但因他所刻划的那些不断在暗夜里自我解剖、找寻内心闪电的文字,和他毕生追寻的跨越东西文明、在人类心灵最高处发现救赎与自由之道的精神力量,似乎使这个名字带有了一丝如“地藏”般温暖、包容的东方内涵——
是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黑塞时刻”。
一、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黑塞时刻”,那可能是“至暗时刻”。所有人类最聪明的大脑,似乎都经历过这么一次精神暗夜。
就像是那次历史上著名的激进式改革所引发的政治风暴中,在“乌台诗狱”后被贬黄州的天之骄子苏轼,面对即将滑下中古文明最巅峰的中国,苦涩地写下《寒食帖》;
就像是文艺复兴之后迅速崛起的欧洲两次陷入世界性战火,还没有发现西西弗斯滚石乐趣的逃亡者阿尔贝·加缪,重返北非蒂巴萨海滨,在一杯苦咖啡里回忆童年时光;
就像是同一时期两次婚姻失败的逆反精神骑士黑塞,面对家国飘零反诸求己,探求人类欲望失去克制的本源,在东方老子《道德经》中初尝“损之又损,至于无损”的“道”。
就像是《最后的骑士:黑塞传》一书的作者,在二十多年前人生重大转折中,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穿越时空,从“西方现代老子”黑塞那里找到了精神资源。
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黑塞时刻”,那可能是“觉醒时刻”。所有人类最聪明的大脑,似乎都经历过这么一次精神蜕变。
古往今来,不分东西,人类最聪明的大脑,好像都住在一个山顶上。山下,道路万千;山腰,雾锁云封;山顶,阳光普照。越接近高处,越只剩下了一条路——少有人走的路。
作为近三十年前的少年,当读到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人哲学“骆驼-狮子-婴儿”三段论的时候,蓦然发现,与此前圣严为蔡志忠漫画《禅说》作序的“小我-大我-无我”说,何其相似。
作为西方现代思想重要奠基人之一,尼采看到了工具理性失控之下,人性原本完整无缺,这与三教合流之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性自足论殊途同归,只可惜觉醒之后的尼采孤独地走向了疯人院。
如今手捧这本严谨的学术性评传,不禁感叹,走上《悉达多》觉醒之路的黑塞,穿过印度的土地,《荒原狼》一样站在锡金眺望毕生向往的中国,最终完成了《玻璃球游戏》一样的人生,又是何其幸运。
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黑塞时刻”,那可能是“光明时刻”。所有人类最聪明的大脑,似乎都经历过这么一次精神跃升。
从叔本华为代表的虚无主义(人生无意义),到尼采为代表的价值重估(一切未定义),再到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存在即意义),西方人现代思想史的精神框架,通过代际进化逐步确立。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脉络中,从神秀的北禅渐教(时时勤拂拭),到惠能的南禅顿教(本来无一物),再到心学的知行合一(活在当下),在某种程度上——从无意义中活出意义——相映契合了。
而作为另类思想者,有着四分之一瑞士血统的黑塞,似乎更接近于东方意义上的智者,“叶落归根”的他隐居阿尔卑斯雪峰之下,甘当反纳粹志士的“摆渡人”,完美演绎了“出世入世”的“无用之用”。
甚至在他战后获诺奖到风靡美日的高光时刻,他还依旧保持着一个循道智者应有的谦逊:应当相信光,应当通过无可辩驳的经历证得光的存在。这与“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的王阳明临终语,可谓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