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很多人说成是 “陈世美”,但也被很多人称作是文学天才,他是一个有传播意识和介质敏锐度的文化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每个时代有它自己的传播中心,为此他会适度地让自己做调整。他是余秋雨,余光中曾说他在中国散文文学方面,可以与文学泰斗朱自清、文学大师钱钟书并驾齐驱,金庸也说他可与鲁迅平起平坐。
文章插图
他为什么会得到人们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他曾经为了著作《文化苦旅》,为了寻找阳关在人生最巅峰的时刻选择了裸辞,他对文学的敬仰让人佩服。余秋雨连交23封信裸辞1991年,余秋雨作为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处于文学教育界的巅峰,不仅如此,他还是国家级戏剧专家,并且在中国的戏剧界,出版了很多学术著作, 但就在余秋雨的人生顶峰期,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从大学裸辞,然后开始自己的“文化苦旅”。
文章插图
但以余秋雨当时的地位与身份,想要辞去工作是非常难的,所以他先后提交了23次辞职申请,前面的22次都被拒绝了,最后一次,余秋雨搬出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才得以辞职。裸辞只为寻找阳关就这样,对于余秋雨来说他的心解脱了,于是他可以放心的去寻找阳关了,但阳关在哪呢?哦,在大西北。要不说余秋雨是个让人佩服的作家呢?当时的他出行只带了一件破棉袄,说是只想体验一下“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
文章插图
他踏上了寻找阳关的路,但是阳关对于当时的余秋雨来说太难找了,为什么?因为即使是西北的农民他们也不知道阳关到底在哪?唯一的线索就是王维的那首《渭城曲》。那里是沙漠,漫天的沙尘,他并没有听老者的劝告钻进雪堆,最终他站到了坍塌的遗址上面,那壮丽的景观惊艳到了余秋雨。
文章插图
没错这里就是“阳关”,风雪所蚀,枯瘦萧条。片刻后,风停了,天晴了,只见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之后他猛然意识到,眼前所见的全是坟堆!这么多,又排的这么密,也从来都没有人祭扫,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这里是古战场!余秋雨在大西北找到了阳关,也在这里走进了坟堆。
文章插图
这并不是他误进的,而是受到指引,从他只带了一件棉袄想感受悲壮开始,现在他感受到了,并把这种感觉写进了《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用《文化苦旅》将深邃浑厚、气象万千都展现给了读者,然后震撼中外!
文章插图
行万里路,成一卷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仅仅只是一本书行万里路,只为成一卷书,从都江堰到莫高窟,从沙漠隐泉到阳关白雪,从西域喀什到风雨天一阁。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才子气息扑面而来,每一段每一句都精心打磨,语言上近乎无可挑剔,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大散文风格。
文章插图
余秋雨的文字很美,很浪漫。不少中学生甚至到了高考语文考试前一夜,还在抱着余秋雨的散文捧读,只为考场上能仿写几个句子得到加分。
文章插图
著名作家白先勇曾说: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读者和名家的评价足以说明余秋雨散文的价值。所有麻烦,都来自于它的极度畅销。多年过去,那些曾经攻击过余秋雨的人早已不见踪影,而余秋雨笔耕不辍,作品长期盘踞畅销榜榜单。
- 李白出生在哪里呢外西北的条件太好了,俄罗斯真会挑地方
- 你的生活不如意,多半是缺了它,余秋雨都在读的书,让你对人生改观!
- 先秦时代|山高路远、关隘重重,东南西北四条路,山东六国为何就要剑走偏锋?
- 余秋雨把“乐”读成“lè”,近万人留言批评:这个字应读“yào”
- 余秋雨曾为赴西北辞职,贾平凹:这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 红河弥勒秋雨书院今日开馆余秋雨手稿首次展出
- 余秋雨为去西北找阳关,46岁用23封信辞掉职务,贾平凹:难得人才
- 西北师大聘任著名作曲家谭盾为客座教授
- 著名指挥家、作曲家谭盾受聘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举办谭盾先生客座教授聘任仪式暨“一堂生动的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