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鉴赏一件瓷器的时候,不外乎是器型,胎釉,辨别纹饰还有器物的背景,但是随着高价藏品频出。仿品更是数不胜数,然而现在的仿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可是仿品终究是仿品,也会很容易发现问题,问题大部分就会出在胎底上,今天就给大家简单说出几种底足的特征,鉴宝瓷器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胎底入手会获得奇效!
文章插图
粗狂的“旋痕”与“跳刀痕”唐宋元明清,名瓷数以万计,但只有元瓷足底上的不是釉,这也是元瓷在众多朝代瓷器中因底部涩胎裸漏在外的原因,这也是鉴宝元瓷器的重大特点,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底足通常为裸态。但是宋朝的瓷器足底是有釉的,怎么到了元代就退步了?
文章插图
原来是因为元瓷的重量大,器型大,使得足底上釉极为不便,稍不留神就会损坏整体,窑工们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大刀阔斧,对足底也不再讲究,直接一刀砍了!螺旋状切痕和放射状跳刀痕的就是工匠修胎底时留下的,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削底的手法是从外向底心推进的,一气呵成,止于底心,但是力度又恰到好处,刀法稳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横跨元明清的“火石红”与“芝麻点”“火石红”的出现要追溯到了明代以前的制瓷工艺,由于胎土中含有很高,加热后会出现氧化呈现为砖红色,甚至是羊肝色,明代时火石红变得较淡,但是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斑,最后到清朝也一直沿用!有的瓷器底足不仅有一种色斑,甚至可以有两种、三种色斑共同存在。元瓷底足就常见火石红斑与芝麻斑点。
文章插图
元起明止的“乳突”“乳突”是底足中心有一圆点隆起,这一特征独具一格。在元代时期,瓷器底足“乳突”非常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渐变小,永乐宣德时期有细小“乳突”。到了成化弘治正德时,“乳突”较少见了,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随后一直到崇祯才消失。所以说“乳突”是明及明前瓷器鉴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文章插图
清朝独有的“敲底”“敲底”见于道光时期的钧红釉瓷器。清代制瓷向来釉质肥厚,入窑后瓷釉流到底足处与所垫物烧粘连在一起,为了分开只能手动敲断,这就造成底足如狗啃咬一般。这种做法虽然有失美观,但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敲断处一般胎色变深,而且手感平滑。
文章插图
“沾窑砂”“沾窑砂”是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是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米粒一般附在釉上。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底足也沾有窑砂。瓷器的底足中的“旋痕”、“跳刀痕”、“火石红”、“乳突”、“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留下的时代痕迹。了解以上的胎底特征并不能让我们一眼断真伪,但只有抓住这些特征,经过综合分析下得出结论,才不失为鉴定瓷器、认识瓷器另一种更好的途径。
- 如何欣赏陈子昂的千古名句“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 郭靖和黄蓉是如何把秘籍放进屠龙刀里的
- 如何“歌唱到老”?看看70岁的刘捷是怎么做的吧
- 10英寸超大屏电纸书:博阅P10快速上手,超低价使用如何?
- 把“穷”与“富”拆开看,原来如何致富古人早告诉我们了,千年无人知
- 当年,他培养黑势力团体敛财数亿,后靠做慈善洗白,结果如何?
- 常香玉是如何成为大师的?青春版豫剧现代戏《常香玉》告诉你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
- 千古词人李煜深爱的几个女人,结局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