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小儿外科领域的创新型“鲁班”


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小儿外科领域的创新型“鲁班”文章插图
团队简介: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 , 1986年成立 , 为国家重点专科 , 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卫健委卫生行业专项课题先天重大畸形治疗技术科技攻关牵头单位 , 全国小儿微创外科治疗中心和疑难危重患儿治疗中心 , 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及协和医学院教学工作 , 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小儿外科疾病 , 多为先天性结构畸形 , 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先天性巨结肠、胆道闭锁、肛门闭锁、肠重复畸形、门静脉海绵样变等 , 一系列重大畸形严重威胁着我国儿童的生命健康 。 手术后患儿能否长期生存 , 能否终身得到高质量的生活状态 , 不仅对手术的操作技术有着严格要求 , 对这个疾病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有新的探索发现 。
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李龙主任带领的团体 , 30多年来将科研成果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 , 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和治疗方法 , 带领着我国小儿外科在一些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
创建微创治疗体系
如今 , 腹腔镜技术已成为小儿外科手术的主流 , 但之前 , 传统开放式手术还是占据手术领域的大多数 。 普通(新生儿)外科将小儿腹腔镜微创技术及时向全国推广 , 团队先后组织29届全国小儿腹腔镜学习班 。
无论何种职业 , 创新都是不断前行的源动力 。 普通(新生儿)外科率先在国内创新开展的腔镜治疗消化道畸形新技术已形成微创治疗体系 , 我国目前开展的小儿腔镜88种术式已占56种 , 达到63.6% , 该体系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手术创伤大、致死率高、并发症高等难题 , 为消化道畸形治疗开创了崭新局面 , 使腔镜成为常规技术 。
手术探索不断创新
经过团队不断探索 , 团队首次发现肠壁的双重血运现象及肠重复畸形的血运分型 , 发明单纯切除重复肠管新术式 , 率先探索出腹腔镜治疗肛门闭锁新技术 , 使总并发症由传统手术的30%降到10% , 排便控制优良率77.5%提高到93.3%;首次发明的单切口腹腔镜肛门成形术 , 实现微创治疗最高水平 。
团队还首次发现胆总管囊肿十二指肠乳头向远端异位改变的特点 , 提出肝憩室异位病因新学说 , 率先提出临床简化分型及相应的治疗策略 , 提高诊治水平;率先提出短空肠胆支(15-20cm)肝管空肠吻合技术;率先探索出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的技术体系 , 手术数量居世界首位 。 首次发明胆囊结肠Y形吻合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 , 提出非肝移植治疗新途径 。
在此基础上 , 团队也对门静脉高压手术进行创新 , 在国内首次将Rex手术用于小儿肝外门脉高压的治疗 , 避免肝移植的风险 。 创新性提出胃冠状静脉-门静脉左支分流术和门静脉血管间置的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支分流术 , 避免传统Rex手术的弊端 , 使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 , 显著改善患儿预后 。 迄今为止 , 团队已开展Rex手术200余例 , 是全世界开展该技术最多的中心之一 。 这也使中国小儿门脉高压治疗水平位于世界领先水平 , 使广大肝外门脉高压患儿受益 。
搭建产科和儿科的桥梁
【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小儿外科领域的创新型“鲁班”】随着产前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 不少家长能够了解即将出生的宝宝存在某一方面的先天畸形 ,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 , 普通(新生儿)外科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概念 。 随着医疗救治技术的不断提升 , 普通(新生儿)外科成立新生儿先天性结构畸形转运救治中心、先天性膈疝救治中心 , 与北京市多家医院产科、儿科建立了产前诊断、生后转运、治疗与围产期管理的网络模式 , 承担起北京市及周边省市先天性结构畸形及各种复杂疑难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及救治工作 , 与北京市多家产前诊断中心联合成立MDT诊疗合作中心 , 尤其在重症先天性膈疝的围产期管理 , 微创治疗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搭建起产科和儿科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