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艺术|艺术如何重回自然?建筑与艺术的跨界思考

采访人员丨何安安
近期,“艺术对话空间系列论坛”第二期在北京宝隆艺术区上方美术馆开启,这一论坛旨在为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当代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等搭建一个跨领域交流与对话平台。本期论坛聚焦动态艺术,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数字艺术与空间等话题。
在主题演讲环节,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天津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景育民就“中国当代动态艺术视界”展开了深入探讨,表达了动态艺术在当下的呈现和整体面貌;度联体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艺术家程大鹏,陶磊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陶磊,北京意地筑作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连志明,艺术家田晓磊分别以“可乐城市”、“重回自然”、“空间的艺术”和“数字艺术与空间建构”为题进行了现场分享和讨论。
 动态艺术|艺术如何重回自然?建筑与艺术的跨界思考
文章插图
12月12日,“艺术对话空间系列论坛”第二期现场。
可乐正是对泡沫城市的一种解释
作为中国公共艺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景育民就中国当代动态艺术视界这一话题展开了探讨。动态雕塑(装置)源起于何时呢?景育民介绍说,西方动态雕塑(mobiles)的概念与形式的发生始于上世纪初,而中国则产生于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在此之前,虽然中国在三国时期已有“木牛流马”,而达芬奇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有关于“飞行器”的研究,但这些都不是关于动态艺术的思考。景育民指出,作为公共艺术应用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动态雕塑(装置)从本体艺术特征以及背后所辐射的时代语境,具有鲜明的当代性、社会性与独特性。
 动态艺术|艺术如何重回自然?建筑与艺术的跨界思考
文章插图
亚历山大·考尔德(美),《金鱼缸》(1929)。这件作品已经拥有动态艺术的概念。
在景育民看来,中国当代动态雕塑(装置)的兴起与当代后工业社会独特的人文语境密不可分,“超自然状态以及量子纠缠、智能化时代、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等因素催生了对于未知领域的再认识,使得人们重新敬畏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成为户外动态雕塑(装置)生成的理由。”与传统雕塑注重形态、材料等传统类型化表述不同,当代动态艺术满足了当代公共艺术注重创新性、多样性、体验式审美的诉求。
 动态艺术|艺术如何重回自然?建筑与艺术的跨界思考
文章插图
PC游戏“大乐园”(2019年)。艺术家创造了一个“乐园”,玩家是一个无脸的角色,他可以在里面探险,游戏。游戏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一切都可以互动,玩家可以进入10个游戏项目中体验不同的游戏,每个空间都不相同,玩家扮演一个“自由”的囚徒。
那么,动态艺术究竟是技术还是艺术呢?景育民说:“技术还是艺术”的思辨,正是艺术界一个倍受关注与探讨的话题,“动态雕塑(装置)的出现,正是传统雕塑艺术在当今社会时代流变中的自我更新与突破。这种新技术、新手段,前所未有的拓展了雕塑的维度,衍生出由静止到动态、由独立到互动的新观念、新形态。”
 动态艺术|艺术如何重回自然?建筑与艺术的跨界思考
文章插图
电力能源作品《羽》(2012年)。景育民作品。
空间艺术家程大鹏以“可乐城市”为题,分享了其在建筑和当代艺术的跨界实践。2012年,程大鹏在今日美术馆进行了一场名为“可乐乐园”的个人展览,其中展出的最大装置就是《可乐乐园》,这一作品描述了人的微观的心理感受,以及与城市之间互动的一个状态。之所以命名为《可乐乐园》,程大鹏说,因为在当时,可乐正是对泡沫城市的一种解释,因为可乐里有很多泡沫,是甜的,喝起来很愉快,而这件作品,正是对当时的一个反思。
 动态艺术|艺术如何重回自然?建筑与艺术的跨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