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髓|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人一语道破人际交往的本质

在科学知识水平落后的古代,人们是依靠经验而活。
古人祖祖辈辈们的经验,则以古俗语的形式代代流传。
精髓|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人一语道破人际交往的本质】这些俗语往往简洁易懂,而且直指事物的本质,包含着古人代代沉淀下的大智慧。
在古俗语群中,大家都听过这一句——“水至清则无鱼。”
这句话出自西汉古籍《大戴礼记》,意思很好理解,说的是鱼儿无法生存在水质过于清澈的水中。
 精髓|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人一语道破人际交往的本质
文章插图
因为太清澈的水中,缺少鱼儿们成长必须的微生物食材。
是动物就要吃饭,没有食材的鱼儿是无法存活的。
而且清澈的水中,鱼儿没有保护屏障,一眼就被望见。
暴露在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视野下,也容易被捉了去做了它类的食物。
无论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自身成长问题,鱼儿都不适合生活在清澈的水中。
这句话包含着自然界的生存规律,而且下一句更为精辟——“人至察则无徒。”
 精髓|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人一语道破人际交往的本质
文章插图
综合起来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明察到了极致,对人和事要求过于严格,那么这样的人是不会有朋友的。
主要目的就是规劝后人,不要对人和物要求过于苛刻。
这句话可以分为两种意思来理解。
 精髓|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人一语道破人际交往的本质
文章插图
在这里不是提倡愚昧,而是说人活得太明白了也不行。
举一个很多人都知道例子,杨修之死。
杨修此人博学多识,极为聪慧。
论起做学问,曹操在他面前都自愧不如。
《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大多数网友都有读过,杨修通过军中夜间口号“鸡肋”,就把曹操的心思摸的一清二楚。
殊不知这是犯了曹操的忌讳,自古君王都是保持着“圣心难测”的形象。
 精髓|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人一语道破人际交往的本质
文章插图
这样是为了能震住部下树立威严,让部下每天战战兢兢,琢磨不清自己的心思。
这也是一种做君王的艺术。
就像鱼儿暴露在其他动物的视野下有危险一样,君王的心思随随便便被人摸透,不仅自己的统治地位不稳,甚至连人身安全也成问题。
因此曹操对杨修察觉自己的心思,已经起了戒心。
后来杨修还作死参与皇家内部夺嫡事件,日益被曹操所厌,最后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普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各种秘密,隐私都暴露在别人的目光之下,又有谁能接受呢?
 精髓|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人一语道破人际交往的本质
文章插图
这一点有点像现代人所说的强迫症,对人对事都要求完美。
殊不知,人非圣贤,每个人每件事都能做到尽善尽美,这样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要求。
当然我们不是提倡人去犯错,首先每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工作方式是不同的。
一些人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强迫他人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在无形中就会给人很大的精神压力,久而久之身边就不会再有朋友与之往来了。
 精髓|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人一语道破人际交往的本质
文章插图
鱼儿无法生活在清澈的水中,人也不能活的太敏感。
短短两句话,包含着人与动物的生存之道。
老祖宗的智慧简洁易懂,而且比喻地十分生动,应当被每一个华夏儿女铭记于心。
中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明,祖祖辈辈总结流传下的经验,到了今天依然是至理良言。
【参考资料:《大戴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