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另类”闻一多:不似徐志摩郁达夫弃发妻,面临追求,舍爱选家妻


 面临|“另类”闻一多:不似徐志摩郁达夫弃发妻,面临追求,舍爱选家妻
文章插图
自古才子总多情,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一些拥有新派思想的年轻人总是抵制成为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以寻觅真爱的名义抛弃原配妻子,比如风流才子徐志摩抛弃原配妻子张幼仪去追林徽因,最后爱上陆小曼。现代作家郁达夫一生娶了三个女人,结果下场一个比一个惨,诗人闻一多算是“另类”般存在。那闻一多究竟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被称为那个时代男人的楷模?对于闻一多来说:爱情并非只有轰轰烈烈,也有“妥协”之下的细水长流。很多人在闻一多死后怀念他,敬仰他,可只有一人最怀念他最敬仰他,就是他的妻子,高孝贞,他们之间的爱情诠释了一句话:你走之后我便活成了你的模样。闻一多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九岁那年,父母为他定亲,是比他小四岁的高孝贞。后来闻一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校,其实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而高孝贞不过是识得几个字的小女人罢了,两人可谓是“云泥之别”。后来五四运动展开了,闻一多在这个浪潮下与同时期的青年提出来自由恋爱,这桩婚事,打破了闻一多对自由恋爱的幻想,自然也对包办婚姻这种不自由的现象提出了抗议。可那个时代的父母怎么能轻易改变主意,催闻一多尽快回家完婚,闻一多只好答应。
 面临|“另类”闻一多:不似徐志摩郁达夫弃发妻,面临追求,舍爱选家妻
文章插图
我将以诗为妻,以画为子……我将永远没有自由,永远没有生命。婚后闻一多写给弟弟的信,倾诉对包办婚姻的抵触与不满。举行婚礼前,闻一多曾让父母保证,不闹婚房,不祭祖,不拜堂,不干涉他婚后的生活,父母只好答应,举办婚礼时,闻一多也不打扮,不刮胡子,扔穿平常的衣服,来表达他对这庄婚事的不满。婚后,他也从不和高孝贞同房,一直待在书房研究他的诗,高孝贞虽心里难受,却也从不抱怨,婚期一结束,他立刻回学校了。按照这个路线,闻一多也会马上像徐志摩或郁达夫一样,抛弃妻子,去寻找真爱。但闻一多似乎更懂得理解,他知道高孝贞也是这个封建时代的牺牲品,也渐渐的体谅她。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为高孝贞报了女子学校,让她接受教育,而高孝贞也更聪明,抓住了这次机会,让自己和丈夫的距离缩短,或许她也明白只有在文化素养上提高,才能在思想上和丈夫有更深的交流。高孝贞进入学校后,闻一多经常写信鼓励她,让她多学多问,真正的找到自我,成为新时代女子。在书信中,两人跨越距离,第一次在灵魂上有了接触。而让闻一多真正感受到婚姻赋予他责任的,是在他出国留学之后。
 面临|“另类”闻一多:不似徐志摩郁达夫弃发妻,面临追求,舍爱选家妻
文章插图
闻一多出国后两人真的过上只能用书信交流的生活,在国外,闻一多接触了更多和自己思想相近的女子,也可为“灵魂伴侣”,但在闻一多升起这种“人之常情”的欲望的同时,他自己便掐断了,对于这段毁在萌芽时期的爱情,闻一多在写下一首英文诗后,在背面附了这句中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似是安慰自己!对于闻一多而言,追求真爱在坚守婚姻之后,他首先应该对这段婚姻赋予责任和义务。他的犹豫,或许不是出于对这位妻子的爱,仅仅是一个已婚男人的坚持。有一句先哲曾说过:一夫一妻的制度下,想要婚姻美满的关键在于,婚内对其他男女产生欲念时,将它转移到妻子(丈夫)身上。对于闻一多而言,他把这种朦胧的感情转移到妻子身上便是最好的方法,于是在书信中,更加体贴,经常与妻子在书信中分享自己的秘密,鼓励的话也多了,高孝贞也乐意感受她丈夫的这种变化,但她不知道的是,她其实已经被默默选择了。而在学校的学习中,她没有辜负闻一多的期望,认真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在与闻一多的书信中更好的回应,这也是令闻一多倍感欢喜的,他似乎已经找到了让自己寻觅已久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