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黄泉不相见”是一句狠话,言外之意就是跟某人绝交,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典故呢?说出这句狠话的人,当真和对方“不到黄泉不相见”了吗?今天咱们就用这篇文章来聊聊“不到黄泉不相见”的典故,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早期。
文章插图
春秋早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共叔。寤生和共叔都是郑武公的夫人姜皇后所生。长子寤生出生时,姜皇后差点死于难产,因此姜皇后对寤生有不小的偏见。从小她就不喜欢寤生,后来小儿子共叔出生后,姜皇后更是把自己所有的母爱都给了共叔,把寤生干巴巴地晾在一边。
按照常理讲,难产也不是寤生的过错,可姜皇后却始终过不了心里这道坎。她不仅不喜欢寤生,还三番五次的劝说郑武公废长立幼,废了长子寤生,立小儿子共叔为太子。但春秋时期嫡出长子历来都是太子,郑武公没有同意姜皇后的想法,还给了共叔一块封地,让共叔搬出了皇宫。
文章插图
郑武公死后,寤生继位,成为郑国的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郑庄公。姜皇后也变成了太后,虽然大儿子已经成为皇帝,可姜太后心里还是非常记挂自己的小儿子共叔。姜太后认为郑武公赏赐给共叔的封地太小了,就让寤生把地势险要、物产富足的“制邑”封赏给共叔。寤生开始并不同意,但禁不住母亲的威逼利诱,最后还是把“制邑”封赏给了弟弟共叔。
“制邑”这个地方面积很大,人口很多,而且土地肥沃。共叔突然得到了这么大的一块封地,他不仅没有感激自己的哥哥郑庄公,反而起了异心。姜太后还在一旁煽风点火,她偷偷告诉共叔:“你哥哥根本不想把制邑封赏给你,这是我再三恳求的结果。你要在制邑暗中招兵买马,一有机会就出兵讨伐,取代你哥哥成为郑国的皇帝。”
【 妙计|皇帝对太后说:不到黄泉不相见,大臣施妙计修建了一条“黄泉路”】
文章插图
共叔本来就有异心,加上母亲姜太后的支持,他更是信心十足。共叔一到“制邑”,就以狩猎为名,日夜操练士卒,暗地里招兵买马。也许是共叔在试探哥哥郑庄公的底线,他还率军攻占了几座“制邑”旁边的小城。郑庄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面上他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在等待时机。
郑庄公认为共叔一直没有做出明显的夺位举动,若此时杀了共叔,姜太后肯定不同意,其他人也会认为自己不仁不孝。终于,郑国的上卿公子吕给郑庄公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说:“不能再让共叔继续下去了,不然的话等到他羽翼已成,根本就杀不了他。主公可以装作外出去朝见周天子,共叔肯定认为郑国国都兵力空虚,出兵夺位。咱们可以在国都附近设下伏兵,主公可以亲自带兵奔赴制邑。”
文章插图
郑庄公听从了公子吕的计策,果然共叔率军攻打郑国国都,但没有几天就被郑庄公和公子吕击败。共叔在郑国国都附近中了埋伏,他不仅没有打下国都,自己的封地制邑也被郑庄公收复。共叔见大势已去,就拔剑自刎。郑庄公在共叔的封地制邑里面发现了很多姜太后的书信,都是姜太后要跟小儿子里应外合谋害自己的内容。
郑庄公见到这些信件后勃然大怒,但姜太后毕竟是自己的母亲,他总不能把自己的母亲处死吧?于是郑庄公就让姜太后搬到颖阳去住,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母子不相见。”其实笔者很难理解姜太后,共叔是你的亲生儿子,寤生就不是吗?为了小儿子就要杀掉大儿子,这个女人不是一般的狠毒。
- 本是边陲无名小国,却被金庸带火,皇帝成为家喻户晓的绝世高手
- 白居易死后,皇帝写下一首诗悼念他,千古罕见
- 明清机构之都察院:劝谏皇帝只是一个笑话,全方位无死角监察百官
- 这2位撑起了半个东晋,一位是奇女子诸太后,另一位鲜有人知!
- 史上唯一不重男轻女的朝代,女人可以离婚改嫁,连皇帝都支持女权
- 敌国派才子来谈判,群臣被辩的不敢应战,皇帝笑道:叫文盲和他谈
- 《乾隆皇帝松荫挥笔》横轴 张宗苍-中国名画鉴赏语音讲解
- 它是古代吉祥宝物,人见人爱广受贵族欢迎,却受到一位皇帝的厌恶
-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除不尊崇孟子之外,还做了三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 他被称为“菩萨皇帝”,遣散后宫嫔妃,从不近女色,死因却成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