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明定陵进行了发掘。明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和他两个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的陵墓,位于昌平区大峪山下,占地约18万平方米。在为期一年多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从明定陵里出土了3000多件各类器物,涵盖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多个种类。1959年9月30日,国家在明定陵原址上设立了博物馆,即定陵博物馆,由历史学家郭沫若题写馆名。
文章插图
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这次发掘中出土的文物,没有得到完整、完好的保护,因此国家禁止对帝王陵墓进行主动发掘。发掘明定陵,便成为中国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对帝王陵墓进行有计划发掘。鲜有人知的是,最初考古工作者发掘的目标,并非明定陵,而是明长陵。明长陵是明成祖朱棣和仁孝皇后的陵墓,位于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占地约12万平方米,属于明十三陵之首(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
文章插图
那么,考古工作者为什么想着要发掘明长陵呢?这与历史学家吴晗、郭沫若等人有很大关系。吴晗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早在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吴晗就在恩师胡适的建议下,专门研究明史,写下了40多篇研究明史的文章,在史学界声名鹊起。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吴晗又留校授课,给学生们讲明史。此后,吴晗终生研究明史,成为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吴晗所撰写的《朱元璋传》,在史学界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文章插图
1955年,为了更好研究明史,吴晗产生了发掘明十三陵的想法,这个想法与郭沫若等人不谋而合。于是,当年10月4日,吴晗与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张苏一起联名打了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请求对明长陵进行发掘。5天后,《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被批准。当年12月,吴晗、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张苏这6位文化界人士,与夏鼐、郑振铎、王昆仑组成了长陵发掘委员会,下设考古发掘工作队,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学专业毕业的赵其昌担任队长。长陵发掘委员会的成员,每一个都是历史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吴晗和郭沫若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沈雁冰即著名作家茅盾,范文澜是《中国通史简编》的作者,张苏是文化界人士,夏鼐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振铎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昆仑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12月31日,赵其昌率领考古发掘工作队带着各种考古工具来到明长陵进行勘探。这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考古发掘,不能像当年孙殿英盗掘清东陵那样,采取炸药野蛮发掘的办法,必须严格地按照考古发掘的程序来。然而,这毕竟是中国第一次发掘皇帝陵墓,考古发掘队员们缺乏足够的经验,他们在明长陵的宝城、宝顶上勘探了很久,竟然找不到一丝头绪。
文章插图
第二年春天,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明长陵的考古发掘行动却毫无进展,长陵发掘委员会决定,明长陵规模太大,不如先发掘一个较小的皇帝陵墓。于是,考古发掘工作队选择了明献陵。明献陵是明仁宗朱高炽和诚孝昭皇后的陵墓。朱高炽比较节俭,临死时口授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因而明献陵的规模很小,占地面积只有约4.2万平方米。此外,明献陵离明长陵较近,方便考古发掘工作队迅速转移阵地。
文章插图
- 稀世国宝从大墓中出土,郭沫若欣喜作诗,周总理却冷冷说了几个字
- 元始天尊任由燃灯率领慈航等人投靠西方教,是有何算计?
- 小红是林之孝之女,为何会被晴雯等人欺负?是父母在磨练女儿吗?
- 叶圣陶郭沫若启功三位大咖为“语文”题名,谁的水平更高一筹?
- 她是郭沫若的日本妻子,活了101岁,临终前的举动使国人敬佩!
- 郭沫若的结发妻子:为他守活寡整整68年,可至死都没得到丈夫认可
- 郭沫若大骂鲁迅:衣冠禽兽!鲁迅回复10个字,郭沫若却脸色发白
- 郭沫若,挖了多少帝王陵?
- 当年郭沫若挖掘的万历皇帝陵墓,用惨痛的经历给我们上了深刻一课
- 这五位梁山好汉的性命早就被蔡京高俅童贯等人惦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