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泽宇讲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春秋战国以前,衣裳是严格分开。上衣下裳,穿着极为繁复。在春秋战国之交,一种更为简洁的服装——深衣,开始流行。深衣将以前上衣下裳的穿着样式变为衣裳相连的穿着样式。深衣将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礼记》中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仅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是有二副以应十有二月。”
文章插图
黄帝,尧,舜“垂衣冠而天下治”。《礼记》中有“冠者,礼之始也”,“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中国衣冠,展现的是章服之美,体现了礼制,展示了含蓄与奔放交融的中国精神。一、深衣的发展深衣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袖根宽大,袖口收怯,象征天道圆缺;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用布十二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下摆平齐,象征权衡。
文章插图
深衣穿着要合礼制。如果父母和祖父母建在,可以用带有五彩花纹的布来镶边;如果只有父母健在,就用青布镶边;若三十以下失去父亲,只能用白布镶边。一切以孝为标准,总体上以素雅为好。随着历史的发展,深衣渐渐失传。至宋朝,深衣具体的形制已不可考,基本处于失传状态。朱熹为了复兴儒学,宣传理学,礼教,朱熹对《礼记》中《深衣》篇的解读,加以创造性的改变,创造出直领对襟,穿为交领,黑缘,十二梯形辐的“朱子深衣”。“朱子深衣”以黑白为色,有衣缘而无纹饰,一律用黑缘,看上去的素雅庄重。朱子深衣配以丝绦,大带,冠以博帽,体现出一种儒雅,庄重的儒士风度。
文章插图
可以说身穿深衣,既为身穿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制治国,以礼治天下。服饰作为一种礼的载体形成一套专有的体制流传下来。深衣由于其便于穿戴所以常常出现于各种场合,各种礼仪场合也少不了深衣的踪影。因此也形成了一套与穿着深衣相配套的礼仪制度。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容经》中系统的讲述了西汉时穿着深衣时的行止和跪拜礼仪。如跪之法,跪之时,身体微向前躬曲,挥动右手跪下,进而左手站起来,手挥动的幅度各自遵从各自的规矩;拜之道。身体向前倾折,如遇喜事,则左手在上,如遇凶事,则右手在上,背脊和后颈的形状要像屋脊那样;行之则,行走时要微微俯身,不可甩动大臂,肩膀要平,不可忽上忽下,身体正直。深衣分直裾曲裾,后又出现了襜褕的深衣。但相对于直裾与曲裾,襜褕并不是一种适合穿着于正式场合的深衣,它的出现好像与礼制格格不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穿着襜褕在上层社会被视为无礼,皇帝也曾下令禁止将襜褕穿入朝堂。有皇亲国戚仅仅是将这以流行与市井的襜褕穿进朝堂而丢了爵位。襜褕直至西汉中期仍被视为无礼的服饰,而晚至东汉初年,襜褕就成了男子的流行服饰,能够登入大雅之堂。深衣形制称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奠基样式。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秦初“兼收六国车旗服御”。男女服都是交领右衽,衣袖较窄,衣缘及腰带多为彩治装饰,花纹精致。士兵衣长齐膝,左右两襟为对称直裾式,皆可掩于背侧,两襟下脚如燕尾,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两汉时期,仍旧保持深衣形制,只是有些许的变化,如衣辐加大,形成“褒衣大袑”的风格,腰间束带。至东汉时期,通裁的袍服形成风气。
- 让人胆寒的“凶残”冷兵器,小日本忍者镖垫底,大中华奇兵刃称雄
- 经工集团党委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 揭秘三星堆 为何有人称其不属于中华文化
- 俗语中的四大嫩,四大蔫,和四大紧,四大松都是什么
- 《天天向上》戏曲扮相太惊艳,致敬经典,传播传统文化
- 香积寺之战—华夏历史的拐点
- 对话非遗人:赫哲族传统服饰
- “穷死不耕丈人田,饿死不打亲人工”,为啥这么说?话糙理不糙
- 名句“兔子不吃窝边草”中“草”指的什么? 古人对这事还真含蓄
- 中华文明之“礼”的饕餮盛宴 ——《朱子家礼与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