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向西,向西,不断向西(巴人不断战败史)

对此,作为看客的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和意见吗?欢迎点评哦点开本文的读者朋友们,麻烦你们看完后能够给个关注,谢谢!上篇说了古代蜀国的三部曲,其实其近邻巴也有自己的三部曲,与蜀完全不同的是:巴的三部曲几乎都是用战争书写的,不信我们慢慢来看……史学家们早有定论:中华民族是由华夏、东夷及西南蛮夷共同组成的,但这并不是最先的格局,最先的格局是华夏东夷的始祖北京山顶洞人及西南蛮夷始祖河南周口店人,相继诞生繁衍壮大。其中最先发展壮大的是土生土长在中原的女娲伏羲及其族人。相传伏羲女娲成为夫妻后生子咸鸟,传伏羲在世111年后离世,其子女在其父离世后才发现人们食用咸盐后会大大增加体质。据说发现咸盐那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咸阳。
 巴人|向西,向西,不断向西(巴人不断战败史)
文章插图
后来咸鸟生下了乘厘,由于自然资源的枯竭,乘厘后来带领族人开启了南迁寻盐之路,并最终到达长江边,由于长江难于征服,这些人就只能在今江苏一带沿江徘徊。许多年后这一带的可取资源特别是咸盐难寻了,于是众人选择沿江而上再次迁移至后来的巴地生后照。后照逐渐开辟了东至江苏西至四川宜宾的大蛇国,也就是巴国的前身,其后照被后人尊为巴人创始祖。后照创立大蛇国的同时,东夷的炎黄二帝带领各自的族人,分别开启了西迁及南迁,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三族共兴的时代。其实说是共兴,倒不如准确的说开启了相互的交战。由于炎黄本就同出一脉,联合攻击大蛇国是必然的了,不久后照被战亡,其子顾相无力回天,大蛇国人四处逃散隐于山野了,炎黄二帝开启了统一的步伐。
 巴人|向西,向西,不断向西(巴人不断战败史)
文章插图
若干年后,我国西南部逐渐发展壮大了以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等五姓为首的强大部落。而且据传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于是大家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不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曰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优势,获得了集团的领导权,巴人首领巴务相成为该集团的首任领袖,称廪君,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该部落集团溯流而上,同样凭借武力和船技战胜了原住民载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盐业生产,在夷城(湖北恩施)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
 巴人|向西,向西,不断向西(巴人不断战败史)
文章插图
巴国再度出山而立,中原王朝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任其发展壮大。于是倾其全力攻之是必然。不久巴人首领廪君战死,五族巴人四处逃散:其中一支迁至今鄂东,后称江夏蛮,再后又称五水蛮;另一支迁至今湘西,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内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蛮,是川东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渠县一带,系古代巴人的一支。板楯蛮这个名称,来源于賨人善用一种本质楯为武器,賨的名称则由于板楯蛮“岁出賨钱”的缘故。板楯蛮有七姓,以卢(或作罗)、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龚等七个姓氏组成的酋帮,叫賨国。余下两支远迁岭南了,总之巴国再度消亡了。直到中原夏朝时。即距今4100年~3600年间称巴地为“巴方”,商朝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又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短暂立足后,最后定国于江州即巴县。公元前474年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但是最终效果甚微。到蜀王杜芦(开明十二世)时,巴国被周边多国的侵略弄得很头疼,于是把移居目标定在了西邻的蜀国,于是巴蜀两国开启了频繁的交战,而蜀国由于开明十一世起国力渐衰,十二世蜀王杜芦准备集中力量打败巴国以振奋蜀国人心,于是有了巴蜀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苴国在这次战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国一边,不过为了不与蜀国撕破脸皮,只派了一队为巴国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芦早得到巴苴合流的消息,于是秘密布局,再由蜀军差老弱兵做诱饵,引巴军主力深入,然后顷巢围剿,战役以蜀大获全胜,斩敌大将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