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国人知晓司马光,大概都是从他砸缸救人的故事开始的。或者,他所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也让他成为宋代文学史上不可不说的一位。但其实,司马光最值得被言说的部分应该是他的仕途生涯——首先他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与文学相关。
毕竟《资治通鉴》的由来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这是司马光政途受阻被迫离开朝廷十五年,在这闲暇期间写成的,假如他的仕途一片坦荡,这本巨著恐怕也不会面世。司马光的政治成就十分瞩目,历任四朝元老,获赠太师、温国公称号,谥号文正,从祀于孔庙,从祀于历代帝王庙,可谓风光无两。只是,按照上帝视角来看,司马光的“成就”对于大宋王朝而言,或许是巨大的灾难。
文章插图
前段时间热播的历史剧《清平乐》里,司马光就有很“亮眼”的表现。从这部剧中,我们大致可以领略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其实皇帝并非我们想象得那般自由,也要受制于臣子的监督。以徽柔公主举例,她与驸马李玮在一起根本就不幸福,所以请求仁宗调解离婚,可司马光却称这有悖于祖宗之法,坚决反对,甚至还威胁仁宗,说如果离婚他就在宫殿上撞柱子自杀。
由此可见,司马光是一个执着、死板、守旧的人。能够印证他这些特点的另一件事,是他对王安石变法的百般反对。总体来说,王安石变法利大于弊,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以加强统治。虽然会触碰到一些人的利益和痛处,但改革哪有一帆风顺的?
文章插图
诚如历史给予司马光的中肯评价,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他始终守着“祖宗之法不可更变”的金科玉律,不顾一切地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宣仁太后掌权之后,司马光成为守旧派中反对变法的中流砥柱,他全盘否定新法,并将责任全部推给王安石,攻击他“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
在废除新法的同时,司马光又将旧法一一恢复,使本来通过变法缓了一口气的大宋王朝步履更加艰难,对社会的危害较变法之前更加严重,国库几乎耗费殆尽。与此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贬的贬、死的死,搞得人人自危。比如,蔡确只因为写了首《车盖亭诗》,就被司马光揪住小辫子,说他涉嫌讽刺朝廷,因此被贬死新州。
文章插图
反对变法是司马光的第一罪状,他的第二大罪状是对西夏、辽国的委曲求全。王安石执政时,加强军事训练,扭转了在西北边防上长期以来的被动局面,打赢了多场胜仗,将领土往外拓展两千余里,史称“熙河开边”,这在两宋史上都是值得被书写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司马光掌权后,他为了一时偷安,竟主动将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地归还给西夏,并表示那本就是“夏国旧日之境”,还给人家是应该的。他这样做,无非是害怕西夏起兵攻打,因此提前给人家跪下了。本着守祖宗之法的原则,司马光继承了熙宁变法前的妥协政策,在对外态度上软弱无能,当时社会上就引起了广泛不满,甭说如今看历史的我们了。
文章插图
司马光的第三大罪状是欺君罔上。起初,年幼的哲宗还支持变法,而司马光则提出了“以母改子”的策略,让宣仁太后垂帘听政,把持小哲宗的动向。而且,司马光一派无视幼帝,不守君臣之义,引起哲宗的极大反感。果然,宣仁太后一死,他们就受到了沉痛的打击。
而且,在执政后期,司马光的目的不再是强国富民,而是执着于权位之争,纵使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他不仅提不出有效的方针政策,还一味地守旧守旧,足见其政治才能之匮乏,封建思想之落后。
- 苏轼和司马光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反对王安石变法
- 和珅出上联:一人是人,二人则从,三人成众!纪晓岚机智回复
- 辽宋夏金|司马光砸缸家喻户晓,那个被救的小孩是谁?为何老师从来不提?
- 梁山中最机智的7人,拉帮派不为宋江卖命,最后全得了最好结局
- 9岁小孩考试迟到,考官出一上联刁难,小孩不加思索,机智对出下联
- 辽宋夏金|对比商鞅变法的成功,解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
- 机智又有原则的清官,却是一个小角色,最终去向谁也不关心
- 王安石变法是上阵父子兵,范仲淹为何却把儿子培养成保守派了
- 辽宋夏金|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旧党”之外还有两块巨大的隐形“绊脚石”
- 历史上4个机智神回复,简直让人哑口无言!真的太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