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为知己|“日本留学生”晁衡:融入唐朝上流社会,被王维、李白视为知己

中国和日本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了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日本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的文化,会选派一些优秀人才来到长安,这些遣唐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国的友好交流。
 视为知己|“日本留学生”晁衡:融入唐朝上流社会,被王维、李白视为知己
文章插图
作为千年前的一名“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可以说是所有遣唐使中的佼佼者。他在唐朝的上流社会混的风生水起,先是高中进士成为唐玄宗的亲信,之后还与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成了至交好友。阿倍仲麻吕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出身贵族,来到大唐求学公元689年,阿倍仲麻吕出生于日本奈良的一个贵族家庭。在家庭的良好环境熏陶下,阿倍仲麻吕自小就聪颖好学,勤奋努力。因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阿倍仲麻吕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开始自学汉文化。当时中国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很多邻国,为了促进本国的发展,纷纷掀起了来盛唐学习的热潮。日本在大化革新之后,也开始挑选本国的优秀学子和学者,派遣他们来到盛唐留学。作为贵族中的优秀学子,19岁的阿倍仲麻吕也被选中,成为了一名“留学生”。
 视为知己|“日本留学生”晁衡:融入唐朝上流社会,被王维、李白视为知己
文章插图
中国与日本隔着茫茫海域,阿倍仲麻吕一行人不顾艰难险阻,漂洋过海来到了大唐,而阿倍仲麻吕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就此拉开了序幕。一举高中,入朝为官因为成绩优异,阿倍仲麻吕在来到长安城后不久,就顺利进入了当时中央的最高学府——太学。太学集结了中国与各国留学生中最优秀的人才,这里可以说是当时每一位学子都十分向往的地方。太学中人才济济,作为外国人的阿倍仲麻吕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差异、激烈的竞争和艰苦的学习而沉寂。在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太学课程后,阿倍仲麻吕报名了科举考试。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的考试难度要比明经科高很多,因此民间常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从太学毕业的阿倍仲麻吕,带着一身才学和满心自信,参加了进士科考试。这次考试中,年轻的阿倍仲麻吕高中进士,成为了日本两百多年遣唐使历史中,唯一一位考中进士的日本学生。
 视为知己|“日本留学生”晁衡:融入唐朝上流社会,被王维、李白视为知己
文章插图
高中进士后,唐玄宗十分欣赏阿倍仲麻吕的才学,并给他在朝中安排了官职。作为一个外国的留学生,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并且还能在朝中任职,这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盛唐开放的对外态度,还可以看出阿倍仲麻吕自身能力出众,才华过人。中年返乡,诗坛''大佬''为其送别因为心中仰慕“中国之风”,阿倍仲麻吕决定暂时不返日本,继续在这里深入学习。为了入乡随俗,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晁衡。或许阿倍仲麻吕没想到,他在长安城一待就待了30多年。平日里阿倍仲麻吕常常会写诗作文,也因此结识了不少诗坛中的''大佬''。王维、李白等人都将阿倍仲麻吕视为自己的知己,当时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提到了''晁衡''这个名字。
 视为知己|“日本留学生”晁衡:融入唐朝上流社会,被王维、李白视为知己
文章插图
到了中年之后,阿倍仲麻吕的思乡之情越发浓烈。在他56岁时,日本的遣唐使又一次来到长安,阿倍仲麻吕的旧友吉备真备也在其中。三十多年过去,曾经的翩翩少年已是两鬓斑白,看着同乡好友,阿倍仲麻吕决定向唐玄宗请辞,请求让自己重返故乡。在得到了唐玄宗的同意后,阿倍仲麻吕就踏上了回国的征程。临行前,王维因不舍好友离去,特地写下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一诗。诗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一句表达了王维对阿倍仲麻吕浓浓的不舍之情,后来王维还专门撰写了一篇很长的序文来称赞阿倍仲麻吕的美好品质。归国的路途遥远而又凶险重重,阿倍仲麻吕所乘的客船在出发后不久就遇到了风暴触礁。在与其他客船失联后,阿倍仲麻吕一行人漂流了很久才得以在越南附近的一个海湾登陆,他们却没想到,登陆后还有更大的危险在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