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西|余西古镇寻迹,评话宗师柳敬亭墓今何在?柳敬亭研究( 二 )


更名易姓走为上。
指柳为姓号敬亭,
取名逢春隐真名,
仅凭外公学口技,
说书糊口始立命。
盱眙街头午时辰,
人山人海爆掌声,
内外围聚听说书,
少年敬亭非别人。
敬亭说书口舌妙,
绘声状物皆维肖,
有一长者侧耳听,
不时点头暗称好。
等到听书人散开,
长者把亭留下来,
问其身世知原委,
顿生悲怜少年孩。
长者征询柳敬亭,
学习技艺可愿否?
少年惊喜连点头,
忙对恩师跪拜首。
长者原是莫后光,
松江说书大名家,
教其说书“八字诀”,
传授技艺说评话。
如何定词和养气?
审看、辨物须牢记!
聚精会神听仔细,
揣摩推敲苦心志。
一分收获一耕耘,
功夫不负有心人,
老师观摩连赞叹,
弟子艺湛功必成。
其后敬亭历浙、江,
说书献艺遍四方,
名气达于官绅间,
闲亭旅会坐华堂。
争相邀亭来说书,
行遍天下无敌手,
明末年间寓居宁,
出入桃渡、秦淮河。
文人张岱客南京,
听书相识柳敬亭,
《武松打虎》最精彩,
《陶庵梦忆》载言行。
秦淮长吟阁之坊,
听书众人聚一堂,
凝神屏气齐欣赏,
注视阁内台中央。
一桌、灯、壶、一人堂,
随着一声醒木响,
武松打虎上景阳,
徐疾轻重准捏拿。
抑扬顿挫气吞吐,
动静传神绝佳处,
最擅描摹人形象,
入情入理入筋骨。
尤为武松众人物,
精雕细刻常琢磨,
瞬间塑造栩栩生,
技艺不凡超前古。
人间漂泊历半生,
洞悉社会各阶层,
娴熟习俗和方言,
丰富艺术底蕴深。
为人仗义又豪爽,
乐于安贫藐贵权,
说书寄情抒胸志,
人生坎坷多磨难。
崇祯末年大动荡,
江南继起东林堂,
社会矛盾已激化,
挽救社稷须改良。
明末“复社”拯国家,
敬亭与之密来往,
常砭时弊抨阉党,
大明王朝被推翻。
吴三桂引清入关,
屈辱求和耻阉党,
马士英同阮大铖,
在宁建立傀儡权。
敬亭切齿加痛恨,
断然拒做阮门客,
乱世沉浮说书人,
如此大义甚感佩。
敬亭身怀济世能,
偶然际遇展世人,
智勇双全入左府,
劝其抗清功告成。
良玉大惊相见晚,
亭不在侧左不欢,
敬亭远见有卓识,
将军对其倍赞赏。
相识相知柳敬亭,
为左幕僚书文檄,
幕府生活非追求,
知遇感恩重人品。
重情厚义窥斑处,
此生最爱当说书,
《三国》《隋唐》《岳飞传》,
军中说书士气鼓。
人生足矣一知己,
良玉归舟惜猝死,
敬亭获悉如丧妣,
颂左抗清编故事。
改朝换代南明灭,
敬亭而后操旧业,
常说故友左遗事,
声情并茂四座泣。
其时敬亭技长进,
心起共鸣催生情,
远胜描态及摹声,
已达登峰登极境。
宗羲立传评敬亭,
每发一声人闻听:
亡国之恨众顿生,
檀板之声皆无色。
康熙十年老敬亭,
北京南归凄苦境,
享年八十又有六,
归葬余西南祖茔。
一代鼻祖虽离去,
艺高盖世垂青史,
遗有《柳下说书》著,
“自唐至清无出右”。
逝后十八忆敬亭,
国禄七言寄深情:
“我尝掩泪望余西,
柳家巷口夕阳低。”
曲艺宗师柳敬亭,
余西乡贤励后人,
传统文化已弘扬,
“敬亭精神”万代传!
延伸阅读:人物柳敬亭 被删改的传奇 柳敬亭研究 撰文李洁非 评话奇才
曹永昌——柳敬亭,柳敬亭是南通州余西场曹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