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文化|红豆发新枝,粤韵满中堂,“中国曲艺之乡”演绎新传奇( 二 )


在中堂,“永不落幕的曲艺文化舞台”的画面每天在上演。群文戏曲干部携手专业工作者,对乡间的艺人给予专业指导,加大培养、辅导、演出、鉴赏能力;面向广大群众,通过优秀剧目演出、曲艺讲座等丰富活动形式,让曲艺进村(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让更多人亲身去欣赏、体验、参与;“粤韵满中堂”坚持每月演出,推动曲艺文化活动常态化;坚持每年举办粤剧曲艺黄金周,营造浓厚曲艺文化氛围。
中堂正通过扎实推进规划实施,进一步擦亮曲艺品牌,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唱响中堂好声音,讲好中堂好故事,扩大中堂美誉度和影响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曲艺文化|红豆发新枝,粤韵满中堂,“中国曲艺之乡”演绎新传奇
文章插图
■中堂镇十分重视曲艺“育新人发新枝”
促进曲艺“育新人发新枝”
2019年元宵,中堂镇第二小学的“小牡丹”戏曲班登上央视,让中堂爆红全国。在这档《传承的力量》节目中,“小牡丹”戏曲班在黎氏大宗祠,充分展现了新生代传承的力量,并融入新时代元素,舞出了粤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唐沛文是戏曲班的指导老师,多年来,他和其他老师带领学生,从学白话到练唱念做打,从懵懂无知到登台演出,一路蜕变。“太难了!”回想起刚开班的情景,唐沛文说,学生们学粤剧难,取得家长和社会各方的支持,也不容易。后来,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家长志愿陪同团等做法,戏曲班才渐入佳境。
“小牡丹”戏曲班是中堂镇推进“戏曲进校园”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粤曲传承“青黄不接”等问题凸显,中堂镇十分重视曲艺“育新人发新枝”,让更多年轻人喜爱曲艺,让曲艺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近些年,中堂镇经常举办各类曲艺演出活动,尤其重视曲艺进校园,在学校播种曲艺种子,发展中堂曲艺苗子。中堂现有中心小学和第二小学两个市级“曲艺进校园”示范点,通过曲艺进校园,选择基础较好的学校开设戏曲班,进行曲艺教学、少儿戏曲创作、曲艺节目编排等,也让孩子带动家长了解曲艺文化。目前中堂镇设有粤曲班的学校有4所,并将逐步扩展到全镇所有公办民办学校,普及粤剧曲艺知识,营造全社会曲艺氛围。
“南国红豆发新枝”,正在中堂水乡生动上演,中堂曲艺振兴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文化人物
“东莞一把弓”温池:用心专心做好一件事

 曲艺文化|红豆发新枝,粤韵满中堂,“中国曲艺之乡”演绎新传奇
文章插图
■温池被誉为“广东音乐的阿炳”
温池出生于东莞中堂槎滘村这个美丽的南粤音乐水乡,从小看着大戏(粤剧)长大,对二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一位乡村老师的领门下,温池10岁那年用青蛙皮自制了一把二胡(高胡),从此便日夜拉弓练习。凭借对二胡(高胡)的热情自学成才,温池进入了当时东莞县文艺宣传队等队伍,在演出中锻炼,成为“东莞一把弓”,他先后四次到北京举行演奏会,被乐迷称为“广东音乐的阿炳”。
作“水乡组曲”唱颂家乡情
在水乡长大的温池,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先后创作了“水乡组曲”《水乡行》《水乡乐》《水乡恋》《水乡情》等,均在国家、省所设的大奖中夺奖。
温池称,时下流行大排场的乐团演奏,其实最打动人心的音乐,是需要静下心来聆听的,“最简单、最难拉的不是快弓,而是慢弓,例如《二泉映月》、《流水行云》等。”
温池说,舞台艺术是最残酷的,没有重来的机会,因此除了有熟练的技巧外,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艺术是需要经过入门、熟练到精通最后到个性的,现在不少人还没精通就走上舞台,这有点急功近利了。”“三年不知音,十年不登台”由于二胡(高胡)的难学,收获之路的漫长,现在年轻人从事民乐的太少,能下苦功来练习的就更少了。温池认为,应该鼓励孩子多学习民族乐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