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大秦赋》“复活”了兵马俑,还有那些“复活”值得期待

王伟彭 文/图
何翔任 统筹
投稿邮箱:ilzever@aliyun.com
随着《大秦赋》在央视热播,“大秦”又成为网络热词,也许,自驾游车友的热门打卡景点——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将更加热闹起来。
 游牧民族|《大秦赋》“复活”了兵马俑,还有那些“复活”值得期待
文章插图
《大秦赋》是《大秦帝国》系列剧的收官之作,被网友称为国产历史剧“神作”。有多神?豆瓣评分《大秦赋》8.3分。
电视连续剧《大秦赋》格局宏大,展现了2200多年前秦始皇嬴政与吕不韦、李斯、蒙恬这一众明君强臣,率领大秦黑色军团奋力东出,一举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历史壮举。
《大秦赋》可谓是良心巨制,在还原时代背景、重现秦时代建筑、室内陈设及用具、服饰等细节方面,都堪称精良。
也许,统一中国的秦人,由于地处中原华夏文明的边缘,在与西戎北狄的长期抗争中,造就了秦人的剽悍性格。抑或是秦人本身即是西戎的一支,也可能秦人是亦华亦戎。不管怎样,在与西戎的不断征战与融合中,形成了与中原文化不尽相同的秦文化。
历史上多数时代,游牧民族战斗力强悍于农耕民族,虽然农耕民族的文明发达程度要远超相对野蛮的游牧民族,但游牧民族时常居于力量天平的强势地位。从匈奴到突厥再到蒙古,游牧民族对中原文明的长期袭扰,莫不如是。
而亦戎亦华、半游牧半农耕的强秦,在经过中原华夏文明的长期浸淫,特别是经过商鞅变法之后,有了文化的“牧羊人”——秦国变得异常的强悍而可怕。
 游牧民族|《大秦赋》“复活”了兵马俑,还有那些“复活”值得期待
文章插图
兵马俑,就其雕塑的艺术风格而言,其高超的写实手法与科学的解剖结构。在中国艺术史上是极为特殊的。无论是秦之前还是秦之后,这种写实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代都未曾出现。如同一段没有源头也不知消失于何处的神秘河流,留下一段无解之谜,但又极其辉煌。
而兵马俑各不相同的质朴面容,显示了各自不同的人物性格,令人惊异的无一雷同。
 游牧民族|《大秦赋》“复活”了兵马俑,还有那些“复活”值得期待
文章插图
那些秦时代的匠人们,运用相当科学的现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种另人充满遐想的氛围——一个令人产生压迫感的古战阵。在这个战阵中,车兵、骑兵和步兵诸兵种协同作战,弓弩手立射、跪射轮番射击,摧坚取锐所向披靡……
而在《大秦赋》第一集中,秦赵两国交战的恢弘的战争场面,仿佛脚踩秦时泥土,空气中飘荡的秦时代战场烽烟扑面而来,看得让人热血沸腾。
 游牧民族|《大秦赋》“复活”了兵马俑,还有那些“复活”值得期待
文章插图
剧中的秦军将士,向右后高高束起的发髻,脖子上的红色围巾,方格状的黑色铠甲,以及戈矛、盾牌、战车,甚至单膝跪姿都和兵马俑相仿。
 游牧民族|《大秦赋》“复活”了兵马俑,还有那些“复活”值得期待
文章插图
而将官头上戴红色头饰,铠甲上的红穗装饰,以及发型、胡子、眉毛……简直就是复活了的兵马俑。有网友调侃:“也太像了吧!”
虽然秦朝的大一统统治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深远。这短短的十五年,强秦创造了很多奇迹!
 游牧民族|《大秦赋》“复活”了兵马俑,还有那些“复活”值得期待
文章插图
青铜车马——三千多个零件通过铸造、焊接、子母扣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连为一体。仅1毫米厚2平方米面积的伞盖,一次铸成,虽埋地下2200多年,各种链条仍然灵活,门窗开启自如,牵动辕衡,带动轮轴仍可载舆以行。马车,号称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坦克。
秦剑、连弩及戈矛——较之勾践剑,秦剑更加修长,体现了其青铜强度更加优良。剑表面经涂铬工艺处理,虽经2200多年,重见天日时人仍寒光四射、熠熠生辉、锋利无比。其中一柄青铜剑,出土时因被陶俑压住,弯曲了2200多年,移开陶俑后立即反弹回复平直,表现了惊人的金属记忆。据专家介绍,现已出土的“三年相邦吕不韦矛”“五年相邦吕不韦戈”等实物珍藏于各博物馆中,还有“秦王政七年造铜戟”出土于兵马俑坑,戈、矛分体联装,上面刻有铭文“七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告,丞义,工兢。”由此可见,秦国兵器加工的严格以及标准化,责任到人,精良有序。而《大秦赋》剧组也是精益求精,高度还原。秦俑坑出土数百件弩机,实测结果发现牙、栓、悬刀和其他部件,完全可以互换,轮廓误差极小。兵器生产早已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颇有现代规模工业生产的大模样。